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制,以至也非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共和國名為共和,其領袖被稱為“執政”,但不斷以來,“執政”的位置都被**時期的領袖奧蘭治的威廉的後裔把持,如今的執政已經是威廉五世。而在長期的半世襲統治下,奧蘭治家族雖未戴上王冠,卻已經與國王無異,在其國內,以至還出現了一批支援奧蘭治家族的“王權派”人士。
與王權派相對應的還有共和派。
荷蘭名為聯省共和國,即是各個省的聯合之意,因而,國內的每一個省都有極大的自治權力,在權力分散的情況下,**制度的低效率缺點被完全放大。在荷蘭,中央議會制定的每一道政令,都需要向下發往各個省、各個市進行批准,當這些省及市的議會透過政令後,再交還由中央議會進行批准。這一來一往,即便毫無波折、一切順利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若其中某個環節橫生枝節,那便又將推倒重來。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制度下,國內出現了一批為了自身利益而擁護此制度的所謂“共和派”。他們表面上是擁護共和制度,實際上他們只是因為只有在這個滯後的制度下才能保證自身的利益才會擁護。
共和派和王權派,兩派不斷在議會中爭鬥,從而越發降低了政fǔ的行政效率,更是使得國家的凝結力降低,最終導致在與英格蘭等外國的戰爭中不斷失敗,最終從“海上馬車伕”淪為了二流海上國家。
路易出於對荷蘭的瞭解,而不敢相信這個國家會真的對法蘭西開戰,但那封由間諜送回的信中寫得煞有其事,令人又不敢不擔心。
信中寫出了威廉五世和腓特烈二世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