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加緊扶植和控制檯灣當局外,還採取被稱為“放蔣出籠”的政策,使臺灣當局對新中國的騷擾破壞活動更加頻繁。1954年,美蔣開始談判所謂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為防止美蔣用“共同防禦條約”的形式將兩岸分裂的局面固定化,1954年7月,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決定,為引起全世界注意,再次重申:“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9月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第一次炮擊金門,共持續12天。12月,美國與臺灣當局正式簽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為反擊這一條約的簽訂,中央軍委決定於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島。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省台州灣外東海中,面積平方公里,為上、下大陳島的前哨陣地,是大陳島的北部屏障。國民黨軍企圖把該島變成###的跳板、襲擾大陸的基地、護衛臺灣的屏障。該島地理位置重要,地形險要,臺灣當局對它倍加關注,蔣介石提出“保衛臺灣,要先固大陳;要守住大陳,必確保一江山島”的口號。其國防部長俞大維說:“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一江不保,大陳難保;大陳不保,臺灣垂危。”於是,他和美國軍事顧問一起,專門對一江山島進行防禦部署。島上設有3道防禦陣地和4層火力網,築有明暗地堡150多個,形成了以永備和半永備工事為骨幹的環形防禦體系,守軍為“一江山地區司令部”所屬的1000餘人。宋美齡和蔣經國亦親自登島“慰問”、巡視。為粉碎國民黨軍對東南沿海地區的襲擾破壞活動,1954年1月,毛澤東和彭德懷指示華東軍區組織部隊解放一江山島。
1954年8月,華東軍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成立了浙東前線指揮部,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維先、聶鳳智、彭德清、馬冠三任副司令員,下設空軍、海軍、登陸3個指揮所。參戰部隊為步兵4個營,炮兵2個團另2個營,飛機近200架,各類船艇180餘艘。這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軍聯合作戰,缺乏經驗。領導機構組成後,即組織各參戰部隊加緊進行各項作戰準備工作,包括動員教育,偵察敵情,擬製三軍協同登陸作戰計劃,進行軍種分訓和三軍合練,擴建機場,搶修艦艇,調集物資器材,組織通訊、氣象、測量等各項保障。地方黨政機關大力支前,浙江省動員萬餘名支前人員、徵集5900副擔架和一批海上救護船,上海市動員110名海員、搶修77艘艦艇。在作戰準備過程中,浙東前指還特別重視隱蔽作戰企圖,如對大陳、一江山、披山、漁山等島進行不規律的轟炸和炮擊,以一部兵力對披山方向實施戰術佯攻等。
12月2日,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華東軍區浙東前指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在條約出籠前後(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第1階段計劃,從空中、海上對戰場實行了封鎖。參戰部隊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空軍不作大編隊出動,海軍選擇有利時機,以快艇突然襲擊或伏擊國民黨軍艦的作戰指令,首先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制海權。從1954年底開始,以空、海軍在附近空域、海域,分別採取多批次小編隊低空出航和突然隱蔽出航的戰法,打擊國民黨軍的飛機和軍艦。海、空軍出動飛機226架次,海軍魚雷艇擊沉敵護衛艦“太平”號、坦克登陸艦“中權”號、炮艦“洞庭”號,擊傷艦艇7艘,擊落擊傷飛機19架。削弱了國民黨守軍的防禦能力,迫使其艦艇白天不敢在大陳錨地停泊,飛機不敢飛抵大陳上空。海岸炮兵則運用依託島岸近戰突襲戰術,配合海空軍爭奪制海權。以上作戰行動有效地打擊了對方的海空軍活動,達成了對一江山島守軍的封鎖圍困的目的。這樣,首先奪取了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以保證了渡海攻島戰鬥的勝利實施。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登陸作戰。首先集中海、空軍和炮兵火力,猛烈突擊主要登陸地段。8時開始實施第1次火力準備。3個轟炸機大隊和4個強擊機大隊在殲擊機掩護下飛臨一江山島上空猛烈轟炸掃射,同時,1個轟炸機大隊和1個強擊機大隊在大陳島上空襲擊“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炮兵陣地和通訊設施。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守軍陷於癱瘓,陣地混亂。9時起,50餘門火炮對一江山島進行射擊。
12時許,登陸部隊乘70餘艘登陸艇從高島、雀兒岙、頭門山島起航,在40餘艘作戰艦艇掩護下,分兩批成3路防空隊形向展開區駛去。14時,當登陸部隊航渡編隊接近島時,船載的10門火箭炮和轟炸機3個大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