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城邦給歐洲人的啟示是:希波戰爭爆發後,斯巴達和雅典拋棄前嫌,組成聯軍,共拒外敵。
那麼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可以說希臘城邦制開啟了歐洲城市化的程序,同時也是促使歐洲不同民族,同宗不同族聚居群體形成政權認知的先導文化因素。
這個在中國根本不存在,即使西周分封制最後導致春秋戰國的紛爭局面,強秦統一後,秦始皇的郡縣制可謂是天人之作,巧妙的把權力集中到中央,漢朝分封諸王,後來不是出現了吳王劉濞反判中央,但是我們發現從這時開始權力的天平已經偏向中央,因為中央緊緊攥住了財政和國家主體武裝力量,西漢時我們的鹽鐵就施行專賣,這個專賣只是國家專賣,這一措施使中央的財富積累大大增加。
戰爭就是財力的較量。所以縱觀中國歷史,統一分裂統一。
羅馬帝國發跡於義大利,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西西里納入帝國版圖,前202年擊敗迦太基,西班牙,希臘歸於治下,在凱撒的統治下,征服高盧和埃及,凱撒死後,養子屋大維收拾了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前27年屋大維正式建立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宣佈基督教為國教,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最後亡於哥特人和汪達爾人。
要說羅馬帝國的敗筆,就是沒有加強中央集權。
征服埃及後,凱撒掉進了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的溫柔鄉,最後安東尼竟然也和克婁巴特拉有染,沒有及時的瓦解埃及的反抗力量而是讓克婁巴特拉繼續執政,所以豔后何其了不起,她給羅馬帝國掘好了墓坑。
羅馬對征服後的高盧,西班牙,英格蘭都是如此。
一個國家,兩個執政官,這必然是取亂之道,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有句驚世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華皇有時候會搞不清歐洲人的思維。
遷都拜占庭,也是羅馬帝國的敗筆,羅馬人高傲的認為可以以拜占庭為跳板繼續東進,還沒有開始,後院就著火了!
以395年為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然而分治後的羅馬帝國就好像倒下的大力士,誰都可以上來踹上一腳,從此輝煌不在。
羅馬帝國的滅亡告訴我們歐洲可以沒有羅馬帝國,但不能沒有獨立之民族!
近代,南歐同樣是一塊彪悍的地方,我們不得不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沒有這個倒黴國家,中國和西方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鋒就不是鴉片戰爭了,可能會提前到來。
因為奧斯曼帝國掌握了交通要道,切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和交流!
後來一戰的導火索在塞爾維亞被點燃,斯拉夫人的聯盟分分合合,這一地區諸國主要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相繼取得民族獨立,奧匈帝國帝國統治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得以擺脫奧匈。
經濟方面,從古至今,歐洲人很少在歐洲大陸劃定經濟版圖,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諸國僅僅是政治因素下的國家主體。
所以今天歐盟有銀行,歐元,各種方便歐洲各國經濟往來的辦事機構。
文化方面,歐洲人對基督教文化的傳承,談歐洲文化,避免不了宗教,基督教確實特別複雜,從耶路撒冷創教到16世紀馬丁路德等人發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提出了了“教隨國定”的先進理念,宗教改革對歐洲獨立國家的誕生意義巨大!文藝復興,各國同時進行,這個文化界的革命促使後來的“啟蒙運動”,同時啟蒙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各國民族革命指定了方向,歐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同時進行。
歐洲,陸地平坦,位置優越,但是始終沒有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小國林立,如果這個現象放到中國,像什麼安道爾,列支敦斯登,馬耳他,盧森堡,聖馬利諾,摩納哥……早就被吞併了,歐洲前世今生,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決定。
所以華皇從來沒有想過跟歐洲人喊統一,他們甚至喜歡無政府主義!
“陛下,昨天我看了華國的總裁1879式步槍,是真不錯,效能各方面,不比德國的差。”卡羅爾一世笑道。
【1201 卡羅爾一世變臉】
“還行吧。”華皇淡然一笑。
“不,絕對是第一流的槍械,很佩服華國的工程師啊。”羅馬尼亞王國的卡羅爾一世大公笑道,“不過,我們還是傾向於向德國購買槍械生產線。”
華皇點點頭,“這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