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颳起了一陣颶風。接下來舉國最重要也是大臣們最關注的便是新太子的人選。按照祖制,太子一般都是在嫡子中挑選。除了李承乾外,長孫皇后所出的皇子還有兩個——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大臣中呼聲最高的當屬李泰。李泰雅好文學,工書畫,才華橫溢,倍受唐太宗寵愛,太宗也很中意立他為太子。可惜的是李泰過於心急,暴露出自己的野心,竟然脅迫李治退出太子之爭,東窗事發後,太宗十分心寒,罷黜了李泰,將他改封為順陽郡王,徙往均州鄖鄉縣。不得再回京城。
太子之爭的一場風波過後,眾人都以為儲位自然是李治的囊中之物,可是卻遲遲不見太宗下旨冊封李治為皇太子。原因是太宗嫌李治太過軟弱,恐日後難當大任。其實他心裡最中意的太子其實是李恪。太宗不止一次地在大臣面前說眾多皇子中最像他的便是李恪。然而——
“什麼?!皇上您。。。。。。”
楊妃宮中,太宗向她提起立後的事情。
“其實自長孫皇后走了之後,朕早有意立你為後,只是你一直推諉。楊妃哪,朕當年無法兌現此生唯一的承諾,如今只有這樣來彌補你。”
“皇上,臣妾早已表明心意,長孫皇后的賢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臣妾永遠也無法與她相比,請皇上將這個位置永遠為皇后保留。”
“楊妃,以前你拒絕朕,朕可以理解。如今你得為咱們的恪兒想,朕打算立恪兒為太子,若你肯當這個皇后,恪兒為太子自然理所應當。。。。。。”
“不,皇上,請您收回成命,不要立恪兒為太子,臣妾只想他過平凡快樂的日子。自古帝王路,荊棘遍地,請皇上理解臣妾的苦心。”
“楊妃,帝位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你該多為恪兒的前途考慮才是!”
“皇上,恪兒的前途就是做好吳王,輔佐太子。”
“楊妃,恪兒已經長大了,你不該問問他的意見麼?”
“我的孩子我知道,恪兒並無意於太子之位。他沒有帝王的雄心大志,皇上還是令選他人吧。”
楊妃久居深宮,一直以來對朝中任何事都不過問,也不在意,但在這件事上她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想法。
“朕看恪兒是最合適不過的!何況有綺妍的輔佐。楊妃,其實朕所以選中恪兒,很大的原因在於綺妍,綺妍她蘭心蕙質,德行出眾,自從她做了恪兒的王妃後,恪兒的言行都得到文武大臣的認可,尤其當初柳範彈劾恪兒一事,吳王妃深明大義傳遍朝中,朕看到她就像看到當年的長孫皇后一樣。”
“綺妍許多方面的確跟皇后很像,可您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綺妍的情有獨鍾!她絕對不會接受後宮的三千佳麗。正是這一點註定綺妍成就不了像皇后那樣名垂千古的功績。”
“。。。。。。”太宗一時接不上話來。“或許她會因為皇后的位置。。。。。。”
“皇上,您太不瞭解綺妍了,她是那種在乎名位的人嗎?她把情有獨鍾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
聽完楊妃的陳述,太宗沉吟不語,但是卻並未因此改變自己的心意。
太宗有意立李恪為太子之事,雖未明說,但滿朝文武都會意,有的為順太宗心意甚至直接上書,請求立李恪為儲君。但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官僚,則要求立李治為太子。理由是李治乃長孫皇后所出,理應是皇位繼承的首要人選。
一時之間,朝中上下對立太子一事僵持不下。
柴令如是個十分精明有心計的女子。她自認為是皇室貴族,自命不凡,旁人都難入她眼。
這段日子,柴令武一直為立太子的事煩心不已,不知該支援哪一位皇子。
自古以來,儲位之爭,都會造成大臣們分立相對。換句話說,押對了寶,日後儲君即位,必是對支援的功臣大加封賞,甚至蔭庇子孫後代。但是若是押錯了寶,迎來的將是殺身大禍,甚至連累宗族。儘管柴家是皇親貴族,但在此事上依舊是小心謹慎為之。
正當柴令武猶豫不決時,他那聰明美麗的妹妹柴令如大膽地提出要柴家鼎力支援李恪。原因是她這期間頻繁地出入宮廷,早已摸透了太宗的心思。她認為誰是嫡子或者有多少人支援李治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他的心意如何。再者比較李恪與李治兩位天之驕子,柴令如覺得李恪更有君臨天下的王者之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柴令如嫁的人必須是人中龍鳳,獨一無二!李治的年紀太小,無法與她匹配,但是李恪卻剛好合適。雖然李恪已有綺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