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根本不管周邊的清軍,直朝瀋陽撲去,路上並未有什麼清軍阻攔。
然而多鐸早已收到了山東軍雲集遼陽的情報,為此多鐸早已集結了十萬部隊,集結在三岔河一帶。
按照多鐸的推測,山東軍若要進攻,定然會走三岔河一線。
因為走太子河的話,還要過一個渾河。
中間有兩條河流,但走三岔河,便可以沿著渾河沿岸直接推進到瀋陽,中間就省去了一條河流的渡河時間。
除了三岔河集結了十萬部隊,多鐸其他兵力則分佈在各地防守,以及瀋陽的八萬守軍,此前李然的第三營突然奇襲撫順,將多鐸的五萬騎兵調往撫順。
山東軍突然攻下撫順,多鐸自然不允許一個眼中釘放在那裡,若是撫順被山東軍佔據,以後的日子估計不要過了,關是應付撫順山東軍的騷擾就要花費巨大的精力。
因此把瀋陽的三萬步兵也調往了撫順,同時調了兩萬騎兵回瀋陽,並徵召了七萬漢民青壯前去攻打撫順。
然而遼陽的山東軍突然從太子河殺來,一下打了多鐸一個措手不及。本來也沒什麼,讓三岔河的十萬兵馬追上去就行,但問題是山東軍配備了大量雪橇。
擁有了大量雪橇的山東軍,在行軍速度上比平時要快上許多。
因為雪橇的使用,節省了大量馬力。若是平常的行軍,一個步兵一匹中馬代步是最基本的,但使用了雪橇後,一匹馬能拉動六個人,而且還十分輕鬆,差一些的劣馬,拉動4人或者5人也是可以的,但山東軍一般不用劣馬。
用原來同樣數量的馬匹,卻可以讓軍隊一直處於小跑的馬速前進。而火炮則用大型雪橇來拉,那些重炮用三四匹馬便能輕鬆的拉著走。
其結果造成,在三岔河的十萬清軍,竟然追不上山東軍的行軍速度。
滿清元氣大傷,十萬清軍中,也只有一半配備了戰馬,其他的都是步兵。這些兵馬是由濟爾哈朗和代善兩人帶領的。
雖然這些兵馬達到了十萬,但多鐸並不想過大增加濟爾哈朗和代善兩兄弟的實力,所以即不給太好的裝備,又把濟爾哈朗和代善放到了三岔河。
內鬥,這是不可避免的。
此時的滿清上上下下,有資歷的幾乎都死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多鐸、濟爾哈朗和阿敏三人。
還有一個碩拖,算是比較有資歷的,其他的都是一些小輩。
不把濟爾哈朗和代善解決,多鐸很不安心,但到了此時此刻,卻是不宜太過內鬥,所以多鐸一直沒對連人下手,只是將他們調到三岔河,即有讓他們抵擋山東軍的意思,也有削弱一點這兩兄弟的實力的意思,但在行動上,多鐸卻還是表現得沒有任何對兩人動手的意思。
同時也卻是馬匹不足,遼東雖然是一個產馬地,但滿清攻佔遼東後對生產的破壞非常大。
在遼東,也只有平原地區有人耕種,大半地區沒有密集的耕種。
而且自從黃臺吉厲兵秣馬的備戰後,更是對遼東的生產產生了破壞,多鐸當了皇帝后,滿清更是處於元氣大傷的階段,為了應對山東軍咄咄逼人的勢態,多鐸再次厲兵秣馬,遼東的生產再次凋零。
原本還需要從蒙古賣馬的遼東,被黃臺吉和多鐸二人這麼一折騰,馬匹卻是不足,多鐸又要裝備自己的部隊,自然沒有戰馬給濟爾哈朗和阿敏。
同時糧草也已經開始困擾清軍,為了減少草的消耗,連劣馬都極少配給,因為劣馬無法上陣衝鋒,只能用來代步,而且連代步都不太方便,在清軍眼中,劣馬在作戰中只能用來拖拉輜重,自然不會想山東軍一樣奢侈的用中馬給士兵代步。
濟爾哈朗和代善二人,在得知山東軍渡過太子河,朝瀋陽撲去的訊息後,也奮力直追,想要追上山東軍的腳步。
但奈何被多鐸算計了一把,一半兵馬都拉在了後面,另外五萬騎兵勉強追上山東軍,但這時二人的騎兵部隊胯下的戰馬已經累得不行。
三岔河和太子河的距離,大概有兩百里左右,兩軍差距距離相差百里,這要追上來,對馬力的透支可想而知。
而山東軍,則停留在適可而止的狀態,第一天行軍120裡,直接來到渾河前,渾河對岸便是瀋陽。
而這120裡,只用了山東軍半天的時間。
濟爾哈朗和阿敏二人帶著五萬騎兵,氣喘吁吁的趕到渾河對岸,正好撞見正準備渡河的山東軍。
而對岸,則是瀋陽的三萬騎兵。
這三萬騎兵剛從撫順調回,但還有兩萬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