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堵在黃河的包圍之中。
沒想到的是,明軍竟來勢如此迅猛,突然就從東線返回。
不過很多蒙古人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們在河套會盟的意圖,也是想向南進犯,他們想來,既然明軍來打蒙古,現在兵力集中在東部,那他們就去陝西搶掠。
蒙古人見黃河被圍堵,渡河返回的可能性不大,十三萬會盟的勇士便浩浩蕩蕩的向南進軍。
會盟需要大量糧草。
各部落顯然不可能攜帶,自然是要到明國去搶,否則無法支撐下去。至於首領到現在還沒選出來,蒙古在滿清完蛋後,又變成了一個無頭之蛇。
但在明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下,他們還是選擇了聯合。
河套地區的自然形態雖然自古就已形成,但是以河套命名該地區,則是從明代開始的。“河套”名稱的出現,與明代中葉北元汗統下的蒙古各部、即漢譯中的“北虜”向漠南地區遷徙有關。景泰五年(1454年)北元內訌,也先被殺,“北虜”紛紛南下。北元太師孛來於景泰七年率部入套。之後,孛來、阿羅出部出入河套,屢犯明邊。成化元年(1465年)又有毛裡孩入套。自成化六年(1470年)始,加思蘭、孛羅忽和滿都魯等也出入河套,冰封入套,河冰解前出套。成化六年以後,“北虜”長期住牧於河套,明方則試圖阻止其住牧於套。
“搜套”、“議復套”便成了明廷的議題之一,河套名稱遂見於史冊。明天順二年(1458年)就出現了“有自虜中還者言,孛來部下二千餘人尚在黃河套裡潛住”,這個“黃河套裡”,指的就是河套地區。到成化六年(1470年)時,明朝寧夏巡撫的報告中出現了“河套”名稱(在民間這樣的稱謂或許更早)。文中稱:“近虜酋阿羅出率眾潛住河套,動以萬計。射獵以為生,水草以為居,無仇敵之憂,有寇竊之利。”
蒙古各部入居河套,給明朝邊境防務帶去了巨大的壓力,蒙古部落經常以河套為根據地進犯內地。
而陝北邊軍則是乘著蒙古征戰的時候,前往北部‘搜套’。
到了十六世紀初,達延汗統一蒙古,河套被封給了鄂爾多斯部,從此蒙古便長久的佔據了這一地區。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