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上的舊時關隘和烽火臺全部整修完善,依託長城而建還有許多邊屯民戶居住的城邑。
修整好的長城外高兩丈,內高七尺,頂寬九尺,底寬一丈,牆體多以青色大石疊壓砌成。這些大石都是築城的民夫和駐兵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砌在城上,每塊石塊都是數十斤重,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在城牆內側,每隔兩裡設一座烽火臺,每個烽火臺上駐紮一個伍的兵丁。
呂布對匈奴人進行的強制漢化,使得原來投降的部分匈奴貴族無法忍受自己地位被剝奪,便起兵造反,而原先的護匈奴中郎將朱靈早就接到軍情司的密報,以雷霆手段掃平了那些叛亂的匈奴貴族,那個有名無實的匈奴單于呼廚泉被迫屈服現實,苟活在鄴城的一個府邸了,數年後酒色無度而死。
匈奴人被強制漢化後,匈奴作為一個部族已經不復存在,朱靈的護匈奴中郎將便遷為護鮮卑中郎將,專司招撫那些願意從塞外內遷到塞內接受漢化的鮮卑人,領兩萬人馬守在朔方郡郡治凌朔城。…;
這次在大壩溝大敗拓跋鮮卑,主力弩兵都是由鞠義訓練的,先登營為其中骨幹,呂布便錄鞠義之功,把他從度遼將軍丞的位置升為度遼將軍,專司所有對胡之事,下轄護鮮卑中郎將、護烏桓中郎將、護東羌中郎將及其下屬軍隊,鞠義麾下人馬除了本部兩萬中央軍外,還轄有兩萬匈奴精騎。
本來可以從一百多萬匈奴人裡面挑選出十萬精騎,但呂布在匈奴對抗拓跋鮮卑的戰役中看出現在的匈奴早已失去冒頓時期的精氣神,不再是縱橫草原睥睨群雄的草原英豪,已經成了塗不上牆的爛泥,與其花費力氣來訓練這些異族來對抗他們骨子裡都懼怕的鮮卑,還不如訓練更忠誠更有歸屬感的漢人騎兵。
這兩萬優中選優的匈奴騎兵由徐晃統領,所有軍官都是漢人,都是披著漢軍的盔甲,所有訓練都是按照中央軍的嚴格標準,他們現在看起來跟漢人騎兵沒什麼兩樣,除了模樣長得有些不同之外。那些被淘汰掉的匈奴騎兵雖然歸於一般的牧民和農民,卻也被編入郡兵、縣兵、鄉兵,負責地方防守任務,當然地方郡縣兵的軍官亦是由漢人擔任。
護烏桓中郎將由閻柔擔任,但閻柔新投呂布,除了幫助田疇聯絡烏桓單于之外,尚未立下尺寸之功,便暫為護烏桓校尉,立下大功後再擢升為護烏桓中郎將。呂布把把那四千拓跋鮮卑精騎撥給閻柔,讓他統領協助烏桓應對中部鮮卑、東部鮮卑對幽州的威脅。
河套地區的八十多萬匈奴人和拓跋鮮卑的十六萬人裡面,不肯被漢化的有二十多萬人,或因生性殘暴、屠戮過漢人、奸…淫過漢女等而沒有資格被漢化的有十多萬人,這些人裡面的那些有煽動力的貴族及其直系家屬都被中央軍嚴查出來當即斬殺,剩下的三十多萬人全部發去築城,除了重修長城以及長城上的關隘、烽火臺之外,還在戰國時期李牧、秦國時期蒙恬、西漢時期衛青等人在河套構築的城池殘基上重新修繕。(未完待續)
第488章 構建新秩序
西部鮮卑搞退避三舍誘敵深入的招數,正中呂布下懷,他現在並不想馬上跟西部鮮卑進行決戰。
呂布這次出兵河套,從匈奴、拓跋鮮卑那裡擒獲了十萬匹馬,又從暫時締結友好同盟的烏桓處買了四萬匹馬,再加上原本遍佈冀州、幷州的中小牧場上飼養的馬匹,中央軍現在擁有馬匹將近二十五萬,按說可以裝備出二十五萬騎兵,實際上沒有那麼理想化。
這二十五萬匹戰馬裡面有七萬多匹戰馬都只能充作拉車的駑馬,僅供步兵提高行軍速度而用,無法做戰馬,而真正形成規模的精銳騎兵一個騎兵不能只有一個坐騎,一匹馬託著全身盔甲的騎兵行軍作戰的持續力維持不了多久,即便是現在耐力最強的鮮卑馬,最遠的衝刺距離也不過三十里,到了三十里要麼停下來歇息,要麼換馬,實際上騎兵的行軍一般不會讓馬跑起來,只是馬匹正常的行走速度,只有數十里之地需要奔襲,才會快馬加鞭,而跑幾百裡作戰的長途奔襲,通常都不是讓一匹馬跑上幾百裡,中間都有換乘馱馬,一到目的地,稍做休整,即可換乘戰馬投入作戰,這樣說來,至少有一人雙騎才能做到起碼的長途閃電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常用的戰術。
這個時代的騎兵一般都配備兩匹或兩匹以上的馬,至少一匹戰馬,一匹馱馬,平時是騎馱馬的,打仗時才換乘戰馬,以節省戰馬的腳力,而鮮卑、匈奴、烏桓等遊牧軍隊乃至後來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騎兵,平時每個人都配有三到四匹馬,用於輪換騎乘。
呂布的中央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