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科學實驗,更是一個魔術。請領略它的魔力吧,每一位父母都可以變成優秀的魔術師,你們的魔法將把整個世界呈現給你所愛的孩子!
親子如是
1.如果將回形針的數量比作你自己的潛能,你會給自己生命的杯子放多少根?
2.你相信你自己會成長為培養參天大樹的父母嗎?
3.假如你和孩子做這個有趣的實驗,猜猜看,你孩子會猜多少根?實際上孩子猜測多少呢?這兩個數字間有差距嗎?你的感受是什麼?
在一堂與孩子互動的親子課程中,一位母親在成長日記裡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課間休息時,她八歲的兒子跑到茶點桌,一下抓了兩大把巧克力往回跑。
。 想看書來
一分鐘的沉默(1)
在一堂與孩子互動的親子課程中,一位母親在成長日記裡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課間休息時,她八歲的兒子跑到茶點桌,一下抓了兩大把巧克力往回跑。她的第一反應是面上無光、羞愧、怒火中燒——這孩子太貪吃、沒樣子、別人看見還以為這孩子缺少家教。要照以往的脾氣,她一定會馬上大聲喝止,讓兒子把巧克力放回去。可這一次因為是在上親子課,她開始嘗試讓自己作些改變,於是強忍著怒火暫時接受了孩子的行為,沒有當時發作。才沉默了一分鐘,她卻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兒子高興地跑回來把兩把巧克力都分給了周圍的學員和小朋友,每個人都向他說謝謝。分完了,孩子才又拿一塊給自己。(此節參見思維導圖 20。)
看到這一幕,這位母親心裡真是五味雜陳。她轉怒為喜,為兒子能替別人著想、有好吃的能先人後己而感到驕傲。她也很懊悔,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睛,她聯想到不知是否以前的很多事都和這次一樣,由於自己急著作判斷,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了事情的部分,而沒有看到事情的全域性和真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點,沒看到孩子的意圖,而冤枉了孩子、錯怪了孩子、誤解了孩子。
那一堂課,母親學到最多的是“像鏡子一樣”看待孩子的語言、行為,用心跟隨孩子。她得以瞭解一個淺顯的但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的現象:當你站在鏡子前,鏡子不會批判你、不會指責你、不會訓斥你、不會作判斷說“你的臉很髒”、“你的頭髮很亂”、“你這樣邋遢”、“你站沒站相”。鏡子只是老老實實地反映出你本來的樣子,反映出“你的額頭上有一點土”、“你的頭髮有一綹在眼睛前”、“你的衣服左邊第一個釦子系在右邊第二個釦眼上”。
鏡子如是反映的時候,不摻雜一絲判斷,但是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看到鏡中的自己,自然會“洗把臉 ”、“把頭髮梳一下”、“釦子重扣”,並且心裡不會有對抗的情緒。
如果鏡子說你“髒”、“亂”、“邋遢”、“沒站相”,恐怕這個世界上的人都不會喜歡照鏡子,內心中有很多的對抗,自然也不願調整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語言中有多麼大的一部分都是主觀判斷性的負面確認啊?他們往往把客觀事實變得複雜化,一定要摻雜上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以為唯其如此才能教育子女,卻不承想很多教訓式的言語、負面確認既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規範行為,反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鏡子式說話”尚且不易,把客觀事實中的真相識別出來,肯定孩子能夠被肯定的地方就更加不容易。
像鏡子般說話尚且做不到,而在不自覺的負面確認的互動中,家長如何能奢望讓孩子自信、自愛、自尊啊?想得到A的結果卻執著地走著 B的路,難道可以到達目標嗎?絕對不可能。
客觀描述、“鏡子式說話”看似簡單,卻非常難掌握。因為人很容易有一個定勢思維:我們跟外界接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當任何一件事情發生時,我們就想立刻給這件事情下一個定義,腦子裡就出現了一幅畫面——家裡的斧頭丟了,就懷疑是鄰居偷的。當我把“鄰居是小偷”的畫面放在腦海裡,為了要證明“鄰居是小偷”,我的判斷是對的,於是我看鄰居所有的行為都是鬼鬼祟祟,像小偷的行徑。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原來是狗把斧頭叼到床底下了,斧頭找到了。於是我腦海中的那幅畫面就變成了“鄰居不是小偷”,而我再看鄰居的行為又都是正常的了。其實前前後後,人家鄰居並無變化,外界並無沒有變化,是我自己心裡在主觀想象、猜測和判斷罷了。
一分鐘的沉默(2)
對於一個行為、一件事情,這種下定義、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