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傳令兵跑著出去傳達命令,日軍士兵隨即開始了反擊,福島庸智距離第二大隊最近,所以第二大隊最先接到命令,他們在接到命令之後就開始散開隊形,以班為單位向兩側山谷進攻。

日軍三個大隊之間的間隔只有300多米,所以在第二大隊發動進攻的時候,第一大隊和第三大隊也接到了福島庸智的命令,第三大隊開始對谷頂發動反攻,而第一大隊則開始向山谷外面衝擊。

第一大隊大隊長江田國榮命令部隊加快速度,衝出山谷,可是部隊剛剛衝到谷口,兩側高地上就傳來了密集的槍聲,在槍聲響起的同時,一個接一個的爆炸聲從地下傳來,每一次爆炸,都會有五六個日軍士兵被炸飛上天,變成一陣血肉之雨灑下來。

原來林飛部隊在谷口佈設了大量新武器——反步兵地雷,地雷在林飛時代已經算不上新武器了,可是在這個時代,它還不廣為人知,所以江田國榮在聽到爆炸聲從地下傳來的時候才那樣驚訝。

反步兵地雷正是林飛第二期超級陸軍武器計劃中的一項,它的正式編號是“ldl…5…1”,其中字母“ldl”代表“陸軍地雷”,“5”代表這型地雷的重量是5千克,“1”代表這種武器的第一種型號,以後的改進型則會被命名為“2”“3”等等。

這種地雷每一個都有5千克重,裡面裝著兩千克炸藥,地雷外殼由鑄鐵製成,鑄鐵有一大特點——脆,在爆炸之中很容易被炸成無數碎片,這些碎片都將是致命的高速殺傷碎片。

這種地雷採用的都是拉發引信,由人手動擊發,人一拉動引線,地雷內部的導火管便會發火,點燃起爆藥,起爆藥隨即起爆炸藥,爆炸就發生了。林飛之所以沒有采用那種踩上就會炸的觸發引信,是因為林飛沒有掃雷裝置,埋下去的地雷很有可能找不到。

在今天的戰鬥中,戰士們見到日軍衝上來就拉動了地雷,彈片呼嘯著射進日軍士兵的身體,再射出來,在身體上留下一個個破洞,破洞裡面露著白骨和內臟,鮮血像開了閘的洪水一樣噴湧出來,看得人心驚肉跳。

還有的日軍士兵沒有被炸死,彈片只是切斷了他們的腿,他們有的抱著自己的斷腿,倒在地上翻滾哀嚎,斷口處噴濺出來的鮮血染紅了草地;有的爬著尋找自己的斷腿,在身後拖出一條長長的血跡……

在地雷的打擊下,日軍士兵悽慘無比,可惜的是,那些被日軍士兵生生**致死的無辜少女,那些被日軍活活虐殺而死的義軍戰俘都看不到這些場面。

第一大隊計程車兵看著一具具殘屍和滿地的傷員,嚇得逡巡不前,一時間沒敢繼續進攻,在他們遲疑的時候,第二大隊和第三大隊的攻擊作戰正打得如火如荼,龍蛇谷兩側的山坡大多數十分陡峭,不過也有幾處比較平緩,可以供人攀爬,兩個大隊的日軍便想從這些地方開啟突破口。

媽祖廟裡的林飛看到日軍的動向,揮手叫過第一旅旅長劉駿,吩咐道:“把我們的新武器拿出來吧,是時候用一用了!”

劉駿高聲答道:“是!陛下!”

劉駿說完便命令戰士去拿那件新武器,這件新武器正是林飛夢寐以求的輕機槍,林飛之所以現在才造出輕機槍,主要是因為兩點限制,第一是槍管的耐磨性,之前林飛一直沒有鉻礦石來做槍管的鍍層,後來打下馬尼拉,佔據了呂宋島,獲取了呂宋島北部的鉻礦石,又改進了電鍍廠的電鍍工藝,這才把鉻層鍍到了槍管上。

第二是槍管的散熱性,輕機槍的射速比較高,子彈摩擦槍管會大量發熱,這些熱量必須散掉,散熱方式有風冷和水冷兩種,馬克沁重機槍用的就是水冷,槍身十分笨重,林飛決定採用風冷,於是為槍管設計了散熱片。

這些散熱片是林飛根據記憶中的傳熱學原理設計的,而傳熱學原理,則是林飛在海軍飛行員學院學到的,他在飛行員學院的時候學習過飛機的各個部件,其中飛機的發動機是熱機,傳熱學是必須學習的。

散熱片雖然設計出來了,可是加工製造卻成了難點,因此輕機槍一直“難產”,在菲律賓戰爭中,林飛部隊只能使用繳獲的馬克沁重機槍當作步兵支援武器,在進攻臺灣前夕,這型輕機槍終於生產出來,裝備了部隊,不過它的製造工藝複雜,戰爭開始時只製造了二十挺。

這型輕機槍的正式編號是“lqj…1”,其中“lqj”代表“陸軍輕機槍”,“1”代表第一種型號,這型輕機槍的槍機結構和林飛時代大名鼎鼎的zb26輕機槍很相似,供彈結構有兩種,一種是機身上方彈匣供彈,彈匣帶彈三十發,一種是帆布帶彈鏈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