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太過勇烈,確實沒有什麼可比性,劉胤想到的破鮮卑者,乃是西晉另一員名將馬隆。
馬隆是禿髮村機能叛亂的終結者,如果論武力值,他和文鴦一點可比性都沒有,但馬隆僅僅只率三千餘人,就敢深入河西走廊,與擁兵數萬的禿髮樹機能進行決戰並大破之。一舉書寫了一斷輝煌的歷史。
劉胤知道馬隆並非是象文鴦呂布那樣的赫赫勇將,他之所以敢孤軍深入河西,那完全是有所倚仗的,所倚仗之物,就是偏廂車。
偏廂車其實並不是馬降所發明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首創的,當初諸葛亮深感魏軍之騎兵強大,為了尋求破敵良策。才發明了偏廂車。
偏廂車故名思義,就是一種只有單面才有廂體的車輛。四輪,可人推馬拉,廂體上孔眼,供射箭刺矛之用。使用時依八陣圖的方位將戰車聯結,便可形成一道堅不可摧防禦陣型,能夠有效地抵擋胡人騎兵的衝擊。
不過偏廂車的發明是在木牛流馬之後。其時諸葛亮已經是命不久矣,故而偏廂車在軍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的那些領軍人物似乎並沒有看重諸葛亮的一項發明,或許這件半成品再也無緣現世。
馬隆也不知道是透過什麼途徑獲得了諸葛亮遺下的關於偏廂車的設計圖紙,這位與馬鈞同姓的魏晉人儘管沒有馬鈞沒有那大的名氣。但在兵器革新方面,確實是獨樹一幟的。馬隆經過改良,研究出了新一代的偏廂車並投入批次的生產。
正是倚仗著這種防禦極為完善的戰車,馬隆長途行進一千多里,且戰且進,鮮卑人如飛蛾撲火妄圖衝破這些偏廂車,但最終卻是失敗了,損失慘重。馬隆也正是憑藉著偏廂車,最終擊敗禿髮樹機能,平定了涼州之亂。
劉胤此次進軍,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這種偏廂車了,好在這種東西是諸葛亮發明的,這也給了劉胤一個藉口。
分兵之前,劉胤手下的軍隊是騎兵佔據多數,這種偏車廂自然沒有太大的用途,反而會妨礙騎兵的行動。分兵之後,劉胤手下再無騎兵,所以他加緊了偏廂車的打造。
涼州地區盛產白楊,劉胤便以白楊為原料,伐樹為木,建造偏廂車。所幸這些車輛對精度的要求也不是太嚴格,軍中便有一些會木匠活計計程車兵可以勝任這項工作,另外劉胤在金城一帶大肆重金招募木匠,只為儘快地完成計劃。
劉胤在枝陽又多盤桓了十餘日,打造出了數百輛的偏廂車,又抽調了足夠兩萬五千大軍支撐一年的糧草軍械,輜重物資。
當年李陵征討匈奴之時,僅僅以五千步卒就與匈奴單于激戰多日,殺傷了大量的匈奴騎兵,最後因為彈盡糧絕,才被迫投降匈奴。如果李陵有足夠的箭矢有足夠的糧草,也許歷史就會重演,就算是戰敗被俘,李陵仍創造出步兵以弱敵強力拒騎兵的戰例,由此說明步兵對上騎兵,只要戰術對路,也並非是沒有機會的。
現在當世之人對步兵打騎兵幾乎沒有大的信心,除了象蜀兵那樣躲在深山老林之中,象吳兵那樣躲在江河之中,曹魏的騎兵堪稱是天下無敵,在平原地帶,也罕逢敵手的。劉胤在關隴之戰中大破魏國騎兵,也並不是用步兵來打贏的,完全是以騎制騎的結果,用剛剛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虎騎營痛快淋漓地擊破了魏國騎兵。
而這一次,劉胤身邊沒有再留一支騎兵部隊,直接以兩萬多步卒面對號稱有十萬之眾的鮮卑人,但劉胤還是有恃無恐的,打造了足夠多的偏廂戰車,劉胤已經完可以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了。
戰車隆隆,歷史似乎又倒退回到了春秋戰國的戰車時代,劉胤率軍離開了枝陽,向武威前進,開始了平定涼州的戰役。(未完待續。)
第617章 步騎夜戰(上)
武威郡面積很大,至少有四個金城郡那麼大,擱在中原地帶,那至少是半個州的地盤,不過人口就差強人意了,經過長期的戰亂,至西晉初年,涼州“統縣七,戶五千九百”,按戶均四口計算,武威郡人口不過才二萬五千左右,甚至比不上中原的一個大縣。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武威乃至整個涼州地廣人稀,少有人煙的狀況。
翻越烏鞘嶺,地勢變得比較平坦起來,由於現在還是早春二月,大地還是難覓一點綠色,滿眼皆是一片蒼涼的黃色,一陣狂風襲來,漫天的風沙遮天蔽日,席捲天地。
黃沙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的是涼州的風貌,後來傳抄者誤作黃河遠上,以訛傳訛,其實黃河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