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明顯的坑人嗎!”
京城,裝備工業公司總經理羅翔飛的辦公室裡,一位中年人坐在沙發上,用手拍打著一份檔案,氣呼呼地向羅翔飛控訴道。
此人名叫段正偉,是龍山電機廠廠長,而龍山電機廠則是國內生產發電機的龍頭企業。這一次,段正偉帶著總工程師全建才、生產副廠長歐桂生來京城參加定南省沙亭電廠的招標,拿到標書的那一剎那,就被氣得險些吐血了。他到計委、財政部、外貿部、機械委等單位都去吵了一通,收穫了一堆無奈的回覆,最後才來到了裝備工業公司,向羅翔飛發起了牢騷。
沙亭電廠是定南省的一項重點工程,也是列入了國家重點工程名單的專案。因為專案使用的是世界銀行貸款,按照世行規則,需要進行全球招標,這對於國內企業來說也已經是常識了。
世行專案要求進行全球招標的目的有二,一是因為世行資金來自於世界各國,因此專案也應當讓各國能夠利益均沾,不能透過暗箱操作被少數國家壟斷;二來則是希望能夠招標的方式,保證中標方案具有最好的價效比,提高世行資金的使用效率。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顯然並非中國人的專利,世界各國政府都明白這一點。對於本國獲得的世行貸款專案,各國都會搞一些名堂,以確保本國企業或者與本國有利益關係的特定外國企業能夠有更多的中標機會。當然,如果在搞了名堂的情況下,這些企業依然無法脫穎而出,就證明它們的確是爛泥扶不上牆,各國政府也不會放鬆要求使自己的專案受損。
中國是一個具有裝備製造能力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能夠獲得大量世行貸款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對於世行專案的招標一向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要儘量讓國內企業中標,確保肥水不流外人田。早些年,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差,很多專案拿不下來,不得不交給外國廠商做,但國家還是能夠想辦法讓這些外國廠商把一部分業務分包給國內企業,讓國內企業在分包中學到技術,同時也分到一些利潤。經過十幾年的技術引進,目前國內企業已經有了一戰之力,便開始由分包轉向了整體承接。這一次,段正偉到京城來,就是打算把沙亭電廠這個專案整體收入囊中的。
龍山電機廠是新中國最早的幾家電機廠之一,早在50年代就依託從蘇聯引進的技術,生產出了5萬千瓦的高壓火電機組。60年代至70年代,龍山電機廠在缺乏國外技術參照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分別研製出了20萬千瓦、30萬千瓦火電機組,並生產了20多套,先後投產發電。
此外,在研製30萬千瓦機組的同時,龍山電機廠還受國家計委指派,參與了6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研發工作,只是因為各種技術上、經濟上乃至政治上的原因,未能成功。
1978年之後,伴隨著國家的開發政策,龍山電機廠從國外引進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機組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先是利用國外部件在國內進行組裝,然後逐漸攻克重要部件的製造工藝,提高國產化水平。到90年代初,除了少數關鍵部件還存在障礙,需要從國外進口之外,龍山電機廠已經基本掌握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生產技術,並形成了一部分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承擔國內火電廠的建設任務了。
90年代是中國經濟調整增長的時期,用電需求幾乎呈指數方式上升。龐大的用電需求帶來了電廠建設的高潮,而其中又尤以火電建設更為迫切,因為火電廠的建設週期遠比水電站要短得多,能夠儘快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如此多的火電裝置需求,國家是絕對不能拱手送給外國企業的,一來是因為國家沒有這麼多的外匯,二來則是不敢過度依賴國外,以免受制於人。想想看,如果一個國家電網中一半的發電裝置是國外提供的,萬一人家在其中裝個木馬,在關鍵時候啟動,一半國土就得陷入黑暗,在現代化時代,這幾乎就意味著不戰而勝了。
也正因為預見到這一點,國家在80年代可謂是不惜重金地引進技術,迫使龍山電機廠等幾家電機龍頭企業儘快地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形成獨立的製造能力。龍山電機廠能夠有底氣前來參加這次招標,正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可誰曾想,定南省制訂的招標檔案上,第一個條款就把段正偉給打趴下了,這個條款寫著:沙亭電廠擬採用4臺36萬千瓦機組。
“尼瑪呀!這不分明就是不想讓我們中標嗎!”段正偉直接就把招標檔案扔到定南省計委副主任汪錦勝的臉上去了。
發電裝置的功率規格是有講究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