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情況有極為清楚的認識。
偵察編隊能夠構成威脅,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偵察機提供的戰場資訊。只要能夠驅逐偵察機、或者是避開偵察機、或者是等到偵察機返航,偵察編隊就無法弄清楚美軍艦隊的情況,也就無法構成威脅。
毫無疑問,那些偵察機不可能一直跟在美軍艦隊後面。
弗倫奇要做的,就是頂住短時間的猛烈打擊,帶著更多的戰艦返航,因此不得不犧牲部分戰艦。
到…四十分,弗倫奇已經收到了攻擊機群的戰報。
雖然不是很理想,但是至少重創了三艘中國航母,而且其中兩艘很有可能沉沒,因此他已達到戰役目的。
換句話說,只要大部分美軍戰艦能夠撤離戰場,美軍就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
問題是,有這麼容易撤走嗎?
當時,牧浩洋派出了數十架偵察機。只要有一架偵察機逼近到離美軍艦隊三百公里的地方,就能用雷達鎖定美軍戰艦,在數秒鐘之內為偵察編隊提供炮擊引數,而美軍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擊落偵察機。
…四十三分,偵察編隊進行了第四輪炮擊。
這次,倒黴的是“埃塞克斯”號航母戰鬥群。在三分鐘的炮擊中,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再次用一千七百多枚大口徑炮彈,重點打擊了航母、巡洋艦與多用途驅逐艦,使該航母戰鬥群喪失了作戰能力。
弗倫奇沒有遲疑,讓“埃塞克斯”號航母戰鬥群也脫離了編隊。
到此,已有三艘美國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弗倫奇沒有放棄,依然在與時間賽跑。
到…四十五分的時候,已有近三十架偵察機返回,有能力把防空範圍擴大到三百公里以上了。
只是,問題仍然存在。
在艦隊遭受炮擊的時候,預警機全部轉移規避。更重要的是,美軍艦隊在轉為向南航行的時候,是各自轉向的,因為之前位於最前方的航母戰鬥群,此時位於最後方,結果遭到重創的三艘航母都位於編隊後方。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這三支航母戰鬥群上方的預警機都飛走了。
對於攔截偵察機來說,僅有戰鬥機肯定不夠。
在防空戰艦無法派上用場的時候,預警機就是唯一的指揮平臺了。
在弗倫奇忙著調整防空部署的時候,偵察編隊動了第五次炮擊。
在…四十四分到四十七分之間,“大黃蜂”號航母戰鬥群成了重點打擊物件,六艘主力戰艦遭到了上千枚炮彈集中打擊。
局勢繼續惡化,弗倫奇的情緒也跌到了谷底。
照這個度展下去,四點半之前,美軍艦隊就將徹底喪失作戰能力。
當然,弗倫奇並不知道,偵察編隊的打擊能力也快到頂了。不是偵察機沒有提供戰場資訊,而是四艘大型綜合戰艦上的炮彈快用光了。連續五輪炮擊,偵察編隊總共投擲了近八千枚炮彈,而當時四艘大型綜合戰艦上,總共也就只有一萬二千枚增程炮彈,即剩下的炮彈還能進行兩次齊射。接下來,只有把距離縮短到八百公里以內,偵察編隊才能讓大口徑電磁炮繼續威。
…五十二分,第六輪炮擊開始。
這次,倒黴的是“突擊者”號航母,以及兩艘巡洋艦與三艘多用途驅逐艦。
炮火打擊同樣猛烈,而弗倫奇也做出了同樣的安排,讓度達不到三十三節的航母戰鬥群脫離編隊。
這個時候,美軍的預警機也返回了戰場。
在預警機的引導下,返航的美軍偵察機不顧所剩無幾的燃油,把防空攔截範圍擴大到了三百五十公里。
只是,美軍的行動依然慢了半拍。
四點剛過,偵察編隊進行了第七次炮火打擊,目標是“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裡的六艘大型戰艦。
炮擊結束時,美軍艦隊裡只剩下了“列剋星敦”號、“肯尼迪”號與“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還沒遭到打擊,能夠保持三十三節的度,另外六支航母戰鬥群中,除了沒有遭到炮擊的反潛驅逐艦,其餘戰艦要麼已經沉沒,要麼跟不上艦隊的度。按照弗倫奇的命令,這些航母戰鬥群全部單獨撤離。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四點過的時候,偵察編隊派出了十多架傾斜旋轉翼飛機。
原因很簡單,主力編隊出動的偵察機要麼已被美軍擊落,要麼正在返航,再也無法為炮擊編隊提供戰場資訊了。
只是,這些傾斜旋轉翼飛機沒有到達美軍艦隊上空,而是在起飛後不久,被返航的美軍戰鬥機擊落。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