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崾艿交肪車撓跋於�孀拍Ч淼囊舴�鷂琛U庋�娜耍�閌侵�勒�ǎ�悴恢陸�松�墓�淌遊��咦刺�某ひ孤���換嵐訝松�木��弊銎>氳某ね景仙媯�膊換嵊澇凍齡嫌諫�賴目嗪!K�Ω檬遣換崞>氳模��搶止邸⒒��⒔】怠⒂淇斕娜肆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佛通誡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法句經卷下述佛品》
這個偈子相當通俗。唐朝鳥窠道林禪師說它“三歲兒童雖道得”,可惜八十歲的老翁也做不到。實際上這四句話在很多經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過去七佛通誡偈”,這是過去的七位佛用來教誡弟子們的話,亦可說這四句話已涵蓋全部佛法的精義。
“諸惡莫作”是消極的持戒,“諸善奉行”是積極的持戒,“自淨其意”是定慧並重、定慧雙修,“是諸佛教”是說一切諸佛都用以上三句話來教導弟子。某些譯本把“諸善奉行”譯成“眾善奉行”,意思是相通的。
有人批評“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天方夜譚,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一點過失也沒有,而善行無邊無數,怎麼可能做得完?也有人批評“自淨其意”是脫離現實的夢想,因為人心充滿七情六慾、惡念,不善與生俱來,連嬰兒也不能免。所以有人懷疑這三句話有問題,其實這是勸勉我們學著去做,做一點算一點。
“諸惡莫作”,不論什麼惡,都不要做。有人認為大惡不做,小惡無妨,然而大惡是從小惡擴大養成的。此外,若不以小惡為惡,會逐漸失去警覺和反省心,對大惡也就不以為意了。如果知道小惡是什麼,更會知道什麼是大惡。能夠不做盡量不做,能夠少做盡量少做。
“眾善奉行”,道理亦同。善不論大小,凡在手邊、在面前,需要做而能夠做的,即應隨喜、隨分、隨力、隨時去做。但好事也分層次:沒飯吃的人馬上給他飯吃,這是一般的好事;較高的好事是使他經常有飯吃,以後永遠有飯吃;最高的好事,則不但使其物質生活沒有問題,而且提升其精神生活,有智慧、有慈悲,淨化自己、淨化社會。
“自淨其意”更難,但不是做不到,要隨時隨地覺察自己的心念是在什麼狀態下。如果出現煩惱,要用觀念及方法來幫忙。在信仰的立足點上,當然有佛菩薩來幫我們,在心理轉移的功能上,也有化解煩惱的作用。然在理###的疏導方面,可以使心靈漸漸明淨,貪瞋邪見之火漸漸消滅,便是無私無我的偉大人格顯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瞭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瞭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瞭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這個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瞭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瞭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只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這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
有大方向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此偈是說,小乘的聲聞跟大乘的菩薩一樣,聽到佛所說的法,甚至只要聽到一個偈子,都一定可以成佛。
佛法雖分小乘和大乘,目的都是大乘,就像學校有小學、中學、大學,大學生是從小學、中學升上來的一樣。其實問題不在於小乘的聲聞願不願意成佛,重點是《法華經》所說的都是成佛的###,不論聲聞或菩薩,只要有緣有心聽到《法華經》的,就必定可以成佛。就像是一個學生,不論他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