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搖⑹迪轡尷嗟木烤箍障唷�
在這個偈子中,“多聞”的意思是懂得很多佛法,不一定用耳朵聽聞,也可用眼睛閱讀和用心分析研究經典。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把佛在各個時段所講的佛法都記得清清楚楚,被形容為“如瓶瀉水”,從佛的口中進入阿難耳中,一字不少、一義不漏地全部承受。但他直到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尚未悟入智慧。
尚未成阿羅漢。可見多聞和智慧並無絕對的關係。只有多聞而無智慧,雖然身在光明之中,但好比沒有眼睛,看不到光明,無從知道光明是什麼?反過來說,有智慧而無知識、學問,只能說自己沒有煩惱,但無法用智慧來幫助眾生,這好比在黑暗之中,有眼睛卻看不到東西,不知道佛法是怎麼說的,不會說開悟的境界是怎麼發生的。所以佛陀時代有些已證阿羅漢果而沒有學問辯才的弟子,遇到請他們說法開示的場合,只好表現幾下神通來感化人。可見有智慧而無多聞,多聞而無智慧都不夠好。
。。
如法實踐
如法應修行,非法不應受;今世及後世,行法者安穩。
——《大智度論卷十六釋初品中埵梨耶波羅蜜義第二十七》
此偈是說,若合於正法的道理,應該照著去做,違背正法的觀念,便不該接受;不論今生或來生,如法修行的人,都會獲得安穩的心境。這四句話中,有四個名詞是重點:如法、非法、行法、安穩。
一般人講“如法炮製”,是依照正確方法炮製藥材,才能使人藥到病除。此偈是說照著佛所說的道理和方法去做,便是“如法”。“法”是指釋迦牟尼佛所講解除苦難的原則,便是從因果的事實而說有,從因緣的現象說空。佛所說的每一部經,都是為了適應不同時地及聽眾的情況而方便說法,從不同的角度談同一個問題,或對同一個問題向不同的角度去發揮。因此,原則只有一個,修行法門則有無量。合乎此原則的道理,不論出於何人所說,都是如法;若不合原則,縱然大家說是佛法,也要視為非法。
佛法的原則是因果法及因緣法,佛法的實踐是以戒定慧的三學為基準。“戒”是應該做的必須做,不該做的不得做;自利利他的事應該做,讓自己產生困擾、讓他人受到傷害的事不該做。“定”是心不受環境的刺激###而動搖,不受內外的困擾所影響,隨時隨處能使自己的心,處於安樂、安適、安穩的狀態,不僅自安,也能安人,使得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安定。“慧”是既能提得起也能放得下,提得起責任,放得下權利,提得起是幫助他人,放得下是心無牽掛。放下以後,心中清清朗朗,提起之時,心中毫不拖累。此叫做如法。
“非法”,是身口意三種行為,不合因果及因緣的觀點,違背戒定慧三學的基礎。
如果照戒定慧的原則努力修行,便可避免、預防產生非法的行為,則今世後世都會得到利益。現生如法修行的人,身心會平安,即使環境不如意,有種種打擊阻礙,但內心不會受影響而產生怨天尤人的煩惱。何況存善心、說好話、做善事的人,多半會受大多數人的歡迎、愛戴和信任。假如今生並未得到外在環境的回饋,也沒有關係,還有無窮的來世、無限的前程。
“安穩”是安樂穩定,不受干擾,不愁得失,超越於善惡有無的解脫自在。
。 想看書來
劍及履及
聞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過失,皆由懈怠心。
——《大智度論卷十五釋初品中埵梨耶波羅蜜義第二十六》
此偈是說,如果你在聽了很多微妙的道理,卻對自己的身心沒有多少幫助,問題就在於沒有身體力行地照著去努力。
世間的許多知識分子,讀了大量的圖書,寫了不少的文章,僅在販賣學問,
口維生,光在坐而言,不能起而行,對人也許有用,於己等於無益。有些學佛的人,讀了許多經論及祖師的語錄,卻不能開悟,也無法減少煩惱。懈怠不精進,能說不能行,是其關鍵所在。
此處所謂的“妙道法”是佛所說的離苦法、解脫法、成佛法,即是成熟眾生的大乘菩薩法。有人聽了佛法之後,如飢得食,如渴得飲,奮不顧身,全心投入,深怕時機難再。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很不簡單!聽到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心境立即豁達,覺得死而無憾。可是對佛教來說,僅僅聞道又能悟道,雖也可以死而無憾,如能不死而將經驗與其他尚未聞道悟道的廣大眾生分享,那就更好。作為一個菩薩,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