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還是向法國人外交妥協並訂立了第二次《西貢條約》。
1874年第二次《西貢條約》簽訂後,法國於次年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試圖排除中國在越南的影響。清政府收到後,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時任駐英、法大臣的曾紀澤對法國在越南的行動還提出了多次嚴正抗議。但是,因為越南阮氏王朝沒有要求清廷保護,清廷也就樂得裝聾作啞,按兵不動。
19世紀80年代後期,法國國內情況好轉,便又好了傷疤忘了疼,其野心再度膨脹,特別是新任內閣總理茹費理上臺後,就毫不掩飾地說:“難道法國只是個大陸國家嗎?殖民地領土的寸土寸地,對於法國來說都是寶貴的,放眼看看世界地圖,看看許多大國,他們是怎樣急切地、怎樣火熱地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市場的!”(周志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
於是,剛恢復了元氣的法國再次加緊了對越南的侵略,其目標就是十年前暫時放棄的越南北圻。1882年初,法國派遣海軍上校李威利率軍北上,並於4月間再次佔領河內。據說,李威利佔領河內後,為了報當年安鄴被殺之仇,還曾懸賞一萬元取劉永福的首級。
這時,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那就是時任吏部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本是廣西灌陽人,進士出身,但仕途並不順利,在京15年方得一吏部候補主事的職位。侯門一入深似海,朝中無人別做官,唐景崧浮沉宦海十餘載,空有一身才華,卻始終得不到機會施展。
在得知法國加強侵略越南並威脅廣西邊境時,唐景崧一方面掛念桑梓,另一方面也想尋找施展才乾的機會,於是毛遂自薦,向朝廷自請前往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