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混沌漸次分化,終成人形而出生。

推之宇宙化生,即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老子“小國寡民”的哲學貴柔守雌,也是這種生殖崇拜的反映。

不過,中國儒家相信“道之大原出於天”,這是價值的源頭。它將性意識淡化,突出了宇宙的宏大與深邃。在這種思想的觀照下,“道”足以照明“人倫日用”,賦予後者以意義。禪宗也是這樣說的。未悟“道”前是砍柴擔水,既悟“道”後仍然是砍柴擔水,所不同者,悟後的砍柴擔水才有意義,才顯價值。

也就是說,“道”要靠自己去悟,悟了就有意義,就不是表面的事物,而是接近宇宙的核心。

儒家教人“深造自得”、“歸而求之有餘師”,道家要人“得意忘言”,禪師對求道者則不肯“說破”。重點顯然都放在每一個的內心自覺,所以個人的修養或修持成為關鍵所在。

這是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它將性意識打磨得十分斯文爾雅。它明確告訴人們,

追求價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向上的,不是等待上帝來“啟示”的。每個人都有尊嚴,都有慾望和要求,但個人的慾望要含蓄,否則便是“沒修養”的表現。

實際上,儒家文化是很重視人的尊嚴的,這一點自孔夫子以來便鞏固了。

孟子說,“人皆可以成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佛教徒竺道生也說“一闡提可以成佛”,都肯定人有價值自覺的能力。

在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中,人的尊嚴是遍及於一切人的。

陶淵明送一個僕人給他的兒子,卻寫信告訴他:“此亦人子也,當善遇之。”

唐代道州刺史陽城抗疏免道州貢“矮奴”,當時和後世傳為佳話。

因此白居易有詩:“道州水土所水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大學說,“知止而後是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今社會的危機恰恰是“動”而不能“靜”,“進”而不能“止”,“富”能不能“安”,“亂”而不能“定”。

為了使綱常序列排列清楚,孟子還特地提出五倫:“父子在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把人當作目的而非手段,它的個人主義精神凸顯了每個個人的道德價值;它又發展了從“人皆可以為堯舜”到“滿街皆是聖人”的平等意識以及從“為仁由己”到講學議政的自由傳統。

中國人的內傾文化在自我存在的表現上,一方面是外在客觀世界存在的保證,另一方面外在客觀世界的存在也保證了自我存在的真實性。

莊子“因己之樂”即可推出魚之“樂”,邵雍由“以我觀物”即可推出“以物觀物”,程明道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中國人相信價值之源內在於一己之心而外通於他人及天地萬物,所以翻來覆去地強調“自省”、“自反”、“反求諸己”以及“反身而誠”等“自我修養”功夫。

中國人不大重視靈魂的有無,但是積極肯定人生。

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國人“永生”的保證。

所有這一切,都是從文化的探源上,傳遞出“生殖崇拜”的話外之音。

總之,飲食男女不必害怕“性”,不必迴避“性”,更不必重溫“性禁忌”和“性封閉”之惡夢。

因為“性”不是洪水猛獸,不是精神鴉片;但“性”也不是青菜豆腐,不是像抽菸喝酒一樣簡單。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我們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從容面對,足矣。

因此,神說:“我又聽見從天上另有聲音說,我的民,你們要從那城裡出來,免得有分於她的罪,受她所受的災害。”

第一章 白雲下的聚會神秘之門

二零零一年五月二日。這個看似極平常的一天,卻成了我開啟一扇“神秘之門”的鑰匙。

上午九點多鐘,陽光像黃黃的橙汁倒滿了我的視窗,十分亮麗。

一隻蒼蠅在唱歌。

我坐在房門口,在略帶清冷的水泥地板上聚精會神地逗弄著三兩隻忙忙碌碌的螞蟻。

一條影子朝我走來,說,“兄弟,得向你說個事兒。”

我一抬頭,見是對門的鐘國軍,便又埋下頭去逗弄我的螞蟻,說:“你言語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