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0部分

滅口。朱厚熜聽了陸炳的話,給難民派糧,但臉色卻很是難看,自己束手無策的問題陸炳一來就解決了,而且還多次阻攔自己,細細想來陸炳說的的確有道理,自己到底在幹什麼,而誰又才是皇帝!

陸炳開始調查事情的起因,原來這都是基層官員辦事不利的結果。而本來難民即便造反也沒這麼大膽子,都怪朱厚熜這個外行非要指導內行,結果越幫越忙讓暴民有了信心,想要跟朝廷整個高下改朝換代過上好日子。

基層官員是如何辦事不利的呢?無非是稀粥兌水物資倒賣。朝廷有令,這賑災的粥要能插得住筷子才行,這是最起碼的基準,粘稠度太低了百姓根本填不飽肚子,可是現實中的米粥只能算得上是米湯。清湯寡水喝道碗底也不一定能見一粒米。大米如此還罷了,好多還是雜糧或者小米,總之百姓實在是餓的沒辦法了。

至於應該幫難民建造的臨時居所什麼的,根本沒有建造,那些銀兩和材料都被基層官員私吞了。若想辦事需放權,但夏言根本沒什麼權利。朱厚熜雖然在軍事上沒什麼天賦,但是這絕不證明他笨。尤其是經歷過大禮儀爭鬥,楊廷和楊一清等權臣爭權的磨練,政治敏感和官場規則朱厚熜十分清楚,稍一思量便明白其中的道理。

故此,朱厚熜十分理解夏言,也知道錯在自己。對於夏言朱厚熜還是信任的,平心而論自己若是來頂替夏言,估計連一半的好都做不到。因此朱厚熜沒有責怪夏言,反倒是口頭詢問了一次,最後功過相抵暫不表彰。

朱厚熜把生殺大權徹底放給夏言,並讓大理院一同協助,順便牽制夏言。不讓其權力過大或者判成冤假錯案。朱厚熜依然在河南坐鎮,說是防止春風吹又生的民亂,命陸炳留下兵馬會京城組織錦衣衛的工作。

萬事俱備,這時候趕陸炳走,就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名,更是告訴世人陸炳你再厲害也得聽皇帝的差遣。不過這一切陸炳不在乎,該做的都做了,自己不在乎這點虛名。更何況自己的虛名夠多了,多到已經成為了一種負擔,更成為了不少人眼中的釘肉中的刺。

陸炳回到了京城北鎮撫司衙門協理這裡的巡捕和審訊工作,對皇帝的護衛和內宮的事宜則不讓陸炳接觸。陸炳知道這次朱厚熜的疑心病又犯了,只是這次他學會了分析,隱忍和剋制,否則早就把自己趕回山東了。

既然接替了父親陸松的職務。陸炳就應該盡忠職守,所以他開始處理錦衣衛的事宜。但顯然這滿足不了陸炳好動的心,在百忙之中他還高了一些發明創造,或許這些東西借鑑了穿越前的一些事物。但也和現在的社會實際科技所能及的相結合,總之很是有用。而陸炳不知道的是這些發明創造改變了這個時代,讓社會更進一步,在大明歷史上,資本主義萌芽的始初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陸炳究竟發明了什麼呢,首先是官方報紙。其實報紙這東西的雛形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是以邸報為名的,專門謄寫一些皇家通告之類的,屬於朝廷的公告性新聞。

再到後來,這種邸報在各種朝代都出現過,內容也多是朝廷政令以及皇帝語錄之類的,但涉及的範圍卻越來越廣,從官員賞罰到國家大事甚至皇帝大宴請誰來都有記載,當然這樣的報紙數量有限內容也受朝廷節制。

如今陸炳也辦起了報紙,而且報紙分成兩樣,一樣是傳統邸報,只是邸報內容更加詳細,所涉及的官員甚至牽扯地方官員,而不僅限於位高權重的內閣大臣和六部官員。就連皇帝在朝中的重要講話,在邸報上也有記載,當然內容也是要受到篩選的。這種邸報強制訂閱,定價倒是不貴,但各州縣是必須要買的,京城官員更是人人必備,那些大商戶如果想的話也可以花高價訂閱。

當然百姓是不會買的,首先認字的人還在少數,其次誰沒事兒關心這個,朝中更替哪怕是皇帝寶座誰來做和普通百姓關係並不是很大,該吃肉多吃肉,該吃饃的還得吃饃。

不過對於權錢階級這份報紙的意義就不同了,那些官員和鉅商他們可以從報紙上發現朝廷的導向,從而發現利益或者商機,並對自己日後的所做進行預判。總之,這是一份對各色朝廷官場中人瞭解的一個方式,更是迅速瞭解目前官場行事的一個最好方法。所以所謂的強制訂閱,並非有違眾意,官員爭相購買,品級不夠的也要借閱,企圖能夠發現一二,料事於先機,談何強制一詞。

這種邸報每五天一期,京城官員當天發到,外省官員則每月隨書信透過驛站傳送。邸報內容十分充實,各色情報對於本就有情報機構的錦衣衛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兒,每次不用為內容不夠而擔憂,反倒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