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蜈蚣笑了,“我從來不考慮這種問題,只要想走,自然就動了起來,哪裡會管它們的先後順序?”
“那可不行!”青蛙博士嚴肅起來,“這是個學術問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你到底是先邁哪條腿的。現在就請你想一想,花不了你一分鐘,你馬上告訴我,我還等著回去寫論文,快點兒,現在請你想一下。”
蜈蚣無奈,只能停下來打量自己那多得數不清的腿,“是啊,我每次走路時要先邁哪條腿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3)
當它仔細研究的時候,突然,它僵住了,覺得先動哪條腿都不對,於是哪條腿都動彈不得,它一下子不會走路了,它的百足混亂了,進退兩難,左右不是,它急得不知所措,“天吶,我怎麼連走路都不會了?可我生下來就從未研究過它們呀,現在博士讓我想,可這一想,我倒懵了……”於是它吃力地看著青蛙博士,“求求你,收回你的問題吧,如果我不想,還可以走路,按你的要求一研究,我的整個身體都不會動了,你能不能讓我恢復本能,解開那個魔咒?”
青蛙博士無奈地搖搖頭,“唉,我問了十幾只蜈蚣,它們都不能給我答案,而且表現出相同的反應,看來你們都很無知,連這麼一個天天做的事都不瞭解,看來我只能去請教別人了。”說完就悻悻地離開了,卻把那隻癱瘓的蜈蚣留在原地。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有些事是說不清的,特別是本能,它只是一種存在,如果瞭解了這本能的原理,反而會讓我們束手束腳。
比如那個醫生,平時他並不瞭解那些患者,只是在醫治他們,可面對親人時,由於他非常瞭解親人,平時和親人生活在一起,那種親情即刻將他束縛起來。其實,《聖經》舊約的第一章便闡述了這個道理:當亞當和夏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彼此在性別上有什麼差異,可當他們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智慧果後,他們的是非觀即刻產生,知道了善惡美醜,於是他們當即穿上了*布,彼此疏遠、臉紅,上帝再看到他們時,知道他們違背了諾言,便將他們逐出伊甸園,從此他們遠離了天堂,到人間來受苦。
這裡的上帝,就是自然。他們所犯的戒,也不是吃了智慧果,而是瞭解了是非觀,於是產生了顧慮,顧慮使他們感受到煩惱和痛苦,這在一念之間的變化,就是從天堂到人間。因此,天堂和人間,乃至所謂的地獄,都只不過是人的一種心態,並不是真有什麼地方叫做天堂和地獄。
回過頭來,再來看看那隻蜈蚣,當它無憂無慮時,它的行走是自如的,它是成功的,對它而言,自由自在地行走就是天堂;可當它開始考慮(對錯)時,即刻失去了自由,對那時的它來說,那就是失敗,就是地獄。那個醫生,當他沒有顧慮時,他的醫術是高明的,手術是成功的,可當他一觸到親情,便拿不起那個手術刀了。成功與失敗,其實就在這一念之間。
其實所謂的社會化、情感和知識,按莊子的說法,就是遠離自然(大道),因此他才會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那麼是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社會化?答案並非如此,莊子說,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豐富自己的經驗以瞭解本性,而不是為了求取功名而丟掉本性。因此,真正成功的人,他一定比較接近自己的本性,進而發揮出本能,否則,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打拼,有的還拋家舍業,甚至傷痕累累,卻仍然無法成功呢?
“我”是一切的根源。當我們的頭腦中有過多的條條框框時,即使我們再想成功,我們本身已經被那些條條框框束縛了,就像那頭被馬戲團捕捉的大象一樣,手腳早就被舊有的經驗和觀念牢牢地綁住。我們的束縛來源於我們的安全感,為了能安全地生存下來,我們在很小的時候便接受了大人們的同化,知道了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而這些經驗,都來自那些愛我們的大人們言傳身教,我們無從選擇對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他們按他們認為是對的經驗教化我們,無形中讓我們遠離自己的本然,為了與他們共存,我們必須屈從於他們,而他們的經驗只是他們為了與環境共存而體會出來的,嚴格地說,這些經驗與我們無關,與我們的本性無關,而一旦被迫吸收,我們便離自己的大道越來越遠。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4)
是的,我們今天所表現出來的不如意,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那只是一個假相,一個被迫接受的經驗使然,它並不真正屬於我們,真正的我們是自由的,是無所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