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出現了大面積的感染,為什麼孫劉聯軍卻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呢?莫非,孫劉聯軍有什麼良醫妙藥,從而使得全體將士具有了某種神奇的免疫能力嗎?
那究竟是一場什麼瘟疫呢?為什麼對於這樣重要的細節,《三國志》竟然沒有具體的記述呢?大家再仔細看看這23個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軍還。”這裡面有內容,很有嚼頭的。意思是說,赤壁之戰在前,瘟疫在後,不是瘟疫導致了曹操在赤壁大戰的失利,恰恰相反,是曹操在赤壁大戰的失利造成了瘟疫的大面積發作。“於是大疫……”,於是二字,可謂是意味深長,說明赤壁大戰與這場奇怪的瘟疫之間有一種關聯性。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記述這件事的時候,之所以如此閃爍其詞,一定有什麼難言之隱。瘟疫之說,不過是為尊者諱的隱語罷了。
我們可以把赤壁之戰當作一個管理學的案例進行研究。我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那場瘟疫的真相。在我看來,勢力強大的曹操,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些大公司一樣,看上去規模很大,其實暗藏著許多令人頭痛的疑難雜症。一旦病情發作,就會像天崩地裂一樣,出現不堪設想的結局。
一倒百倒的多米諾效應
許多研究三國的學者,窮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場瘟疫的蛛絲馬跡。我卻以為,所謂瘟疫,用管理學的話講,其實指的是曹操的員工忠誠度危機。諸葛亮舌戰群儒,有論述曰: “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此中細節,似乎並不被學者們注意。
漢朝原有的組織結構,上級對下級充分授權,下級對上級整體性地接受命令和報告資訊,每一級都是一個完全的整體,每一級都有一個明確的責任人。可是,由於員工忠誠度的嚴重缺失,曹操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脆弱,他在猜疑自己的員工,他的員工們也在互相猜疑,在管理上出現了許多難以設想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只好設法採用新的組織結構設計。
新的管理模式是:把整個組織按照職能劃分,每一個職能任命一個主管,在一個部門裡面出現幾位主管,每一位主管都直接聽命於曹操,形成一種集權式管理。龐統在《三國演義》中所獻連環計,似乎就是這種管理模式。它的好處是,能夠有效降低組織在人事管理上的風險,維持組織的穩定性,一如長江上用鐵環連鎖的船隻。事實上,曹操後來一直都在採用這種管理模式。
當然,這種管理模式也有弊端。由於主管與主管、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互相牽制,使得組織在運營上的效率極為低下。每一位主管都得直接聽命於曹操,也使得每一個部門、或者每一支部隊都喪失了獨立作戰的能力。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深夜至二十一日凌晨,周瑜帳前先鋒黃蓋趁著東南風的勢頭,放火燒著了長江北岸的曹軍水寨。風高物燥,頓時燒成一片火海。曹軍猝不及防,在驚慌失措之中四散逃命。孫劉聯軍趁勢掩殺,殺得曹操落荒而逃。所謂赤壁大戰,原本只是一次軍事襲擊。當火燒烏林的訊息傳到曹軍的其它各個營寨,他的那些員工第一反應是:啊?怎麼?曹老闆被打垮啦?由於每一位主管都無法獨立地承擔起領導職能,造成所有的人都在驚慌失措。有些人在收拾行李,為了自己的利益各奔東西。有些人結夥上山當了土匪。有些人則索性投降了孫劉聯軍的各部。周瑜部、程普部、黃蓋部、韓當部、甘寧部……都收穫了大量的降卒。有一位名叫雷緒的將領,竟然帶領幾萬人歸降了劉備。在沖天的火光中,曹操狼狽不堪地穿過華容道(今湖北省監利縣),向襄陽方向撤退,然後一溜煙地跑回了許昌。
這就是管理學上的多米諾效應:火燒烏林,就像放倒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骨牌似的,曹操的二十六萬大軍就像二十六萬張骨牌一樣,嘩啦啦地倒得一塌糊塗。就像我們現在的某些企業,例如三株,例如秦池,例如愛多,一次看似偶然的危機,引發了山崩海嘯,諾大一個企業在頃刻間土崩瓦解,化作了塵埃。
我們所能設想的另一種戰爭結局是:火燒烏林之後,曹操回到地面上來收拾隊伍,站穩腳跟,回頭再戰。曹軍雖然不善於水戰,但在陸地上卻有很多豐富的實戰經驗。雖然遭遇了一場大火,但他們卻依然佔有兵員上的優勢,依然有可能挽救敗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曹操這種幾乎是落荒而逃的五百里大撤退呢?答案依然與他的員工忠誠度危機有關。
首先,他從劉琮手中接管荊州還不到三個月,人心還很不穩定,他害怕荊州的降軍和地主武裝趁機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