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正三品的刑部尚書到從四品上的幽州長史也降了好幾級,但是還可以接受,畢竟伊樓通是獲罪外放,不是平級調動。
最後,所有人都接受了,伊樓通也很滿意,一州長史,上面有刺史和別駕,他這個長史管的事情不是很多,雖然不如刑部尚書,但是好在比較清閒。
於是伊樓通立刻道:“臣願意去幽州。”
拓跋晃道:“好,既然如此,就按照建寧王的提議,盧俊接任刑部尚書,幽州長史接任刑部右侍郎,伊樓通前往幽州任長史。”
“諾。”
結合,拓跋晃道:“建寧王屢次出使宋國,為大魏立下汗馬功勞,傳旨,加封建寧王為趙王,加司徒。”
這下,群臣震驚,誰也沒想到,拓跋晃會來這一手,本來建寧王拓跋崇就是門下侍中,正二品。
魏國和宋國一樣,三省最高官員都是正二品,互相牽制。
而加上司徒,拓跋崇就直接享受正一品的待遇,還有就是從建寧王直接成為趙王,食邑幾乎翻倍,同時地位也不同了。
如此,這次宋魏通商魏國方面,收穫最大的是宗室,不僅得到了鹽鐵的渠道,還讓拓跋崇和宋國搭上關係,再有拓跋崇晉封趙王,又借伊婁樊之事將刑部掌握在手中,可謂是全勝。
奚斤面色不好,他看出來了,伊樓通心灰意冷,而他的兩個兒子又和一些宗室小輩打得火熱,這不是好事。
但是,這件事也只能這樣了,奚斤知道這是宋國給他們下的套,就是讓他們相互爭鬥,但是奚斤真的不甘心,如果順著皇帝,那麼,魏國將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
如今宋國勢大,奚斤作為貴族首領,他也在不斷斡旋,希望能夠和宗室和解,然後團結起來對付宋國。
但是,宗室和貴族矛盾已久,一時間很難調解,這也是沒辦法,雙方在利益上有些不可調和的衝突。
首先,貴族和世家掌握著足夠的資源和財富,隨著拓跋晃登基,重用宗室,這樣在朝廷裡,貴族開始弱勢,朝中沒了支援,他們的資源和財富就沒有了保障,於是他們就開始擔心,開始和宗室爭鬥。
隨著爭鬥開始,雙方就越來越收不住了導致矛盾越來越深,甚至有時候甚至安置對方於死地。
就這樣,奚斤現在也放棄了,這種事情,不是他一個人說的算,尤其拓跋晃登基以來,利用宗室不斷打壓貴族,甚至利用軍隊改革,將整個魏國的軍隊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讓貴族沒有了辦法。
不過魏國的宗室一家獨大,也有了隱患,拓跋晃倒能夠震懾的住,但是以後就不好說了。
這些都是拓跋晃效仿宋國,但是魏國沒有宋國的基礎,讓魏國隱患重重。
就這樣,魏國不僅沒能強大起來,反而卻更加奇怪,也導致魏國的主體,鮮卑族更加分裂。
當初檀石槐統一鮮卑諸部,之後建立三部制度。
東漢時期,隨著匈奴的再次分裂,東漢王朝繼續對匈奴進行打擊,匈奴人在經過漢朝長達幾百年的打擊後終於土崩瓦解,始終不肯與漢朝和平共處的北匈奴於東漢時期在竇憲和耿秉最後一次打擊下退出了漠北高原,進而西遷歐洲和俄羅斯地區。
隨著匈奴的衰落,北方的草原上出現了權利的真空,鮮卑趁機佔據蒙古草原,取代匈奴成為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
東漢末年,鮮卑人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並在彈汗山建立王庭。
檀石槐勇敢健壯,富有謀略,他北抗丁零,東擊扶余,西進烏孫,南掠漢地,完全佔據匈奴故土,一度攻至倭國。
使得鮮卑的統治區域東西達一萬四千餘里,南北達七千餘里。他把領地一分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大人直屬檀石槐管理。
檀石槐死後,各部獨立發展,鮮卑分裂,其中西部鮮卑叛離。
而漠南自雲中以東的鮮卑部族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佈於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佈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
分裂的鮮卑部族再一次被軻比能集團所統一,統一的鮮卑部族對當時的曹魏掌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除去這個禍害,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暗殺了軻比能。
軻比能死後,好不容易再次統一的鮮卑,再次分裂,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