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何其黑,人何其渺小孤獨。山川寂寥,傾耳無聲。石綱的夢境裡有著人類最原始最深沉的孤獨荒謬的宿命。這種孤獨荒謬之感是從盤古開了天地的那一刻起就和我們如影隨形、刻骨入髓了的。
我眼裡的石綱,實在是位慧眼尋夢人。他的目光超越時光流速,為我們追回了人類遠古的初夢。那是人類在亙古鴻蒙時代對宇宙、對自然的最初記憶。時光流轉。也許那打量宇宙的第一眼已經被我們淡忘了,包括我們對人類自身命運最本真最徹底的追問。文明的落灰一代一代疊加,我們究竟還會有多大的能力拂去塵埃、找回我們和宇宙最初的面目呢?
夢境其實是現實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使我們頓悟。它顯現出的總是人們靈魂最原始、最幽微、最不易察覺或最不願察覺的那一部分。當它以最真實的形態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其實是在向我們兆示或逼問。
石綱的畫自然是中國的水墨畫,他的畫裡有莊子獨與天地相往來的意境。用中國畫的化境,所謂“氣韻生動”來評價石綱也許並不為過。但是,我們看慣了中國畫的寫意和抒情,實在又覺得石綱有些陌生甚至怪誕。那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又是師法了誰借鑑了誰呢?我們其實都不用去管。藝術家們只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創造。
與一個村莊的告別
——盧年初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序
我把盧年初的散文集《帶著村莊上路》當小說讀。這裡有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村莊的消亡。這是一本水氣淋漓的書。良田,綠樹,雞飛狗吠,炊煙繚繞,都氤氳在一派水氣裡。更不說洞庭湖上的無際白光,蘆葦,漁船,撐篙網上跳著的銀魚了。村莊從水裡誕生,最後又消失在水下。只有人在長大,離開,把記憶帶著上路。所以說,這本書實在應該是一個人與
村莊的告別。
這種告別細膩而溫柔。村莊裡的物與事,每一個人,一條狗,一棵樹,一片禾場,都有自己的名字、個性和故事。那條黑狗,俊秀,稚拙,忠誠得有些死心眼兒,我們實在無法不把它看作一個人,一個讓人愛痛都不是的小兄弟。那棵總被孩子們剝下皮來做“叫叫”的老柳樹,當年望著孩子們在自己身邊胡鬧時的目光,也是寬厚慈祥的吧。還有自己的家族、外婆、父親、母親、兒時的夥伴、村莊裡的男男女女,他們沉甸甸的歡喜憂愁,被化繁為簡。作者清朗簡約的線條,把他們勾勒得如此生動。盧年初特別擅長寫人,也喜歡把那些貓狗柴禾、水塘老樹,通通當作人來寫。他筆下的村莊是最人性化的村莊。
作家總是被記憶糾纏。童年因為生命力最蓬勃、觀察最敏銳、心靈最純潔,留下的記憶也就最鮮明亮徹。應該說,童年的目光有一種直指物事核心的透視力量,而成年的一切經驗都只是童年記憶的延續。童年的記憶裡,細節是否真實,已經不再重要,要緊的是它已經形成了我們人生的感情模式、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也許正因如此,與它相關聯的一切才能被稱之為文化,稱之為歷史。盧年初的記憶裡,童年是溼潤溫暖的,所以他的村莊也瀰漫著一種寬厚、一種親情。那些年代裡所有的貧窮和飢餓,痛苦和殘忍,歷經多年的時空流轉,也只變成了一種緩緩的鈍鈍的痛,一種哀而不怨、溫柔敦厚的敘事。從這種意義上講,盧年初其實也是帶著一種淡淡的傷感,向自己的童年告別,向一段歷史和一種文化告別。
我很喜歡盧年初這種淡若一灣清水的敘事。這讓我想到中國藝術家喜歡用的白描,有一種透明的質感和張力。盧年初自己說,他追求的就是一種不講究的風格。除去了一切多餘的色彩和繁複的誇飾,只留下素樸、本真和沉靜。這是文學的上境,也是人生的上境。
春平小說序
有位文學批評家對我說,作家們寫作關注現實的小說,實在是徒有一腔熱血,因為素有看客傳統的中國讀者往往忽略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只是醉心於獵奇與窺探。而書商則告訴我,小說只要傍著官場的邊兒,必定熱銷。
我便不知道應該反省的是作家還是讀者了。作家無權讓讀者反省,還是自己先把問題想清楚。我有一個頑固的想法:文學必須關注現實。有種論調我不想弄明白:西方文學的傳統
是無中生有。所謂證據,最極端的便是卡夫卡。可是即便是卡夫卡,我怎麼讀都不過是現實的哲學圖解。不知怎麼到了別人法眼裡,卡夫卡的小說便是無中生有了。這類人看來,無中生有的文學便是高階的文學。打死我也不相信。
我只好獨鍾著眼現實的文學。春平小說,正是此類。官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