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也不是。鼓勵發展中國家發展出口導向型的產業就會提供幫助,這會提高它們的收入水平,改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自然會帶來勞動標準的提高。另外,還可以給那些合理監督工作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增加援助,特別是面向職工健康和安全方面,但這些福利應該針對所有企業,而不僅僅是出口商。如果高收入國家的人們希望加快結束童工現象,那可以透過援助來改善貧困兒童的教育,給他們的父母提供一定的補助。相反,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出口制裁,則是在懲罰他們的貧困,同時又把他們致富的梯子奪走。客氣一點說,這是愚蠢的行為,直截了當地說,這是徹底的偽善。對於一切發表的討論,最終的檢驗要看:高收入國家在大聲說教的同時,是否願意拿出必要的真金實銀。
§虹§橋§書§吧§BOOK。
第51節:外貿帶來的傷害(10)
對環境的威脅
市場全球化的批評者們普遍認為:這種全球化在本質上對於環境保護有害,即使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但事實也是如此,因為世界貿易組織現有的運作方式有問題。這些說法雖然經常被重複,卻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那就是儘管沒有全錯,但至少是過於誇大了。這裡我們不可能很詳盡地深入討論這個複雜的問題,不過還是重點看看幾項主要的指責:全球化刺激了經濟增長,這在本質上對於保持環境的可持續性不利;全球化帶來交通運輸的增加、能源密集型的生產和分配,在本質上不利於社會的可持續性;全球化鼓勵各國在環境監管方面惡性競爭;世界貿易組織妨礙各國採取個別或聯合的行動來防止不同的環境破壞。23
首先來談談全球化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對於這個話題,綠色和平國際組織的執行主任托馬斯·伯德寫道,〃現代經濟是噴著火焰的石油吸血鬼,它正在慢慢煎熬我們的地球。所謂世界生產和消費的大幅度提高對於環境有利的說法荒謬之極〃。24他所反對的不是貿易,而是經濟增長本身。伯德的看法在環保組織中間很流行,但問題在於,要說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人口為了保護已經被富裕國家的居民破壞的環境而放棄經濟增長,同時讓發達國家的人繼續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這樣的可能性永遠為零。而說服發達國家的富裕居民把生活水準降低到世界平均值,以實現全球經濟的零增長,可能性同樣不存在。25讓經濟增長停止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我們的挑戰是如何控制它,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比伯德更好地理解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是很複雜的,例如,隨著居民們變得富裕起來,他們會要求改善當地的環境破壞。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阿蘭·克魯格和吉恩·格羅斯曼在1994年提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5 000美元的時候,這種保護環境的要求就會大量湧現,當時的捷克共和國就是那個收入水平。26在人均GDP達到8 000美元的時候,地方的汙染情況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繼續增加,但速率不同,有的經濟體,例如美國,在收入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顯著高於其他國家。27因此,全球變暖的挑戰的確會隨著GDP的提高而惡化。所以公正地說,隨著真實收入水平的提高,地方性的環境汙染會逐漸下降,而全球性環境問題可能會繼續加劇。
此外,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對於環境的破壞遠遜於計劃經濟。例如蘇聯就發生過多起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破壞災難,包括鹹海的乾涸現象。28中國在環保方面的記錄也不佳。這裡有三方面的原因:執政者面臨的政治壓力與西方國家不同;國有企業有效使用資源的動力不強烈;技術水平的落後和自力更生的願望,例如,曾經有一個不尋常的例子,為了減少進口,東德用大量高汙染的褐煤來取代石油作為燃料。
←虹←橋←書←吧←。
第52節:外貿帶來的傷害(11)
基本的邏輯在於,經濟活動必然帶來環境的外部效應,理想的政策措施則是把這些外部性的成本內部化,讓決策者們自己判斷有關的成本和收益。市場帶來的問題,也必須透過市場的辦法去解決。當環境危害是地區性、全國性或全球性的時候,這樣的內部化就應該分別在地區、全國和世界的層次上進行。當然,這樣的政策在全球的層次上能否達成和實施,目前還是未得到解答的問題。不過,達成統一的世界碳排放稅率,與達成統一的凍結經濟增長的協議相比,可能性還是要高得多。在完成這樣重大的目標之前,一個好的辦法是取消那些對環境保護不利的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