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已入北上的運河,速度之所以這麼快,便是因為在長江順流而下,速度極快。就如李白詩中所言,千里江陵一日還。
運河這種東西,就是人工開鑿出來的行船河道。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公元前五百多年,那條運河叫作胥河,也就是吳王闔閭為了攻打楚國,派伍子胥開鑿的,所以叫胥河。
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為了統一嶺南,以及攻打百越,開鑿了靈渠。運河一通,五十萬大軍橫衝直撞,嶺南就是廣東與廣西的東部,與湖南、江西的交界處,皆入秦土。始為大一統。
而今甘奇乘船所航行的運河,就是後世稱之為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河道,但是此時的大運河與後來的京杭大運河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後世的京杭大運河,基本保持了一條南北的直線。而隋煬帝楊廣完成的大運河,是借用了許多河流的河道,並非直線,有許多“之”字形的河道,甚至也借用了很長一段的黃河河道,也借用了隋朝以前歷朝歷代開鑿的一些小運河。
後世京杭大運河那條基本直線的河道,也是歷朝歷代繼續開挖以及修繕出來的。
史書都罵隋煬帝楊廣勞民傷財,歷朝歷代的史官也多把楊廣當作負面典型。但是歷朝歷代又得益於楊廣開鑿的這條大運河。也是因為這條大運河,富庶江南出產的物資才能輕鬆運到北方。沒有這條運河,也就不可能支撐得起宋朝百萬汴梁城的繁華。明朝朱棣也不可能把都城定在北京。
隋煬帝的這條運河,中國才有了真正溝通南北方的高速通路,人的交流,物資的交流,南北幾乎暢通無阻。甚至宋徽宗還能用這條運河從兩千裡外的南方往汴梁運送無數幾丈高的大石頭,為了這些大石頭能入汴梁城,不惜把城門都拆了。
楊廣開鑿這條運河的最初目的,也是為了三次出征高句麗的戰爭。
中國人,似乎自古以來就擅長大工程,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可以發動幾十上百萬人民開鑿運河,修建長城。到得隋朝,為了修建大運河,甚至每個月都能徵召二百萬人去開挖。
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善戰,為了戰爭,都能幹出什麼事來。鐵器幾乎沒有的年代,青銅器都匱乏的年代,為了戰爭就能開鑿出巨大的運河。而歐洲的這種工程,幾乎要等到工業革命開始了許久的時候才會出現。
甘奇站在船頭,看著這條大運河,思緒良多,中國之所以能長久保持統一,這條運河也功不可沒。中國人為了保證國家的統一,是用盡了辦法。
還有一些辦法是許多人想都想不到了,比如後世省份的劃分,其中也有許多為了保證國家不分裂的考量在裡面。比如一個省的人,南北壓根就不說同一種語言,習俗上也區別很大,但就是硬生生劃分成了一個省。這種人為的把兩群不同的人划進同一個省的事情,在中國的中部最為明顯。
如安徽,江蘇,湖北。安徽南部的人從口音與習俗上,與上海很近,屬於古代江南人,但是安徽北部的人口音與習俗就像河南人。江蘇也亦然,蘇南蘇北,壓根就不像一個省,蘇北人與山東人的口音與習俗是比較相似的,蘇南自然就是江南吳儂軟語。湖北也有類似情況,襄陽那邊,幾乎就是河南的口音與習俗,卻硬是劃在了湖北省。
這些省份,都在中國的中間,也是南北區別之處。如此劃分省份都是人為的,決定如此劃分的人,就有許多常人想不到的考量在其中,為了不使南北分裂,保持統一。為了統一這一點,中國人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
這是執念!中國人幾千年的執念。
在運河之上飛速往北的甘奇,已然快要入得開封府地界了。
南方的狄青,此時也快到潭州了。
潭州城外,每日都有人拿著契約等候,等候狄青大軍帶來那兩千頭四貫五的大水牛。
狄青遠遠眺望著潭州城池,皺著眉頭,深吸一口氣,吩咐左右加快前進。
一千多人,欣喜地帶著契約奔出城池,簞食壺漿迎候得勝而回的大軍。等著大軍安營紮寨,等著狄青派人把他們都迎入軍營之內。
只是稍稍讓人有些失望,似乎並沒有在大軍中看到那兩千頭牛。不過眾人倒也不著急,對於狄青帶回來的戰利品,他們是深信不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