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80~90美分/加侖瘋漲至1866年的~3美元/加侖,美國一些遠離海岸的內陸地區的抹香鯨油價格甚至漲到~4美元/加侖。如果從更早期算起,抹香鯨油從1820年的30多美分/加侖上漲至1866年的~3美元/加侖,價格漲了將近10倍,而由此帶來的社會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最顯而易見的後果是,美國民眾發覺,像晚間在油燈下閱覽書籍竟然成了一種奢侈的生活,這在以前可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用不起鯨油燈這種照明設施了。
這種影響快速地傳導到工業領域,強烈的需求使得人們轉而尋找抹香鯨油的替代品。1859年賓西法尼亞州發現石油,狄拉克開鑽的第一口油井大獲成功,出油量多得超乎想像,以至於剛開始沒有合適的器具盛放,只好用容積為8桶(約合噸)的抹香鯨油桶來當儲油罐,以解燃眉之急。事實上,這些訊息在當時看來並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爆炸性新聞,但精明的商人卻從中嗅出了商機。一種從石油中提煉煤油用以替代抹香鯨油照明的新行當應運而生,並旋即風行起來。煤油的用量在隨後的幾年間快速增長,從而帶動了石油開採與冶煉行業的迅猛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石油工業緣起抹香鯨油不無道理。
正如一個新產業的興起必然導致傳統產業的沒落那樣,到了20世紀初, 抹香鯨油除了作為潤滑油繼續使用外,傳統的鯨油照明產業已基本消失,煤油照明、電力照明開始大行其道。
黑金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僅僅是用於提煉煤油作為照明的油料,那麼石油的需求量相對並不高。1859年美國的石油總產量是僅為2000桶,國內戰爭後由於對鯨油的替代品…煤油的需求急劇上升,進而導致石油的產量大幅增加,到1869年,美國的石油年產量達到420萬桶的規模,此後十年總產量增幅並不大,基本穩定在500萬桶/年的水平上。可見,照明業對煤油的需求無法支撐石油工業的爆發性發展。
此外,石油僅被用作照明的油料來源,其前途看起來似乎並不妙。因為1879年後電燈的發明給照明行業帶來了一場全新的革命,這對煤油照明而言不啻是致命性地當頭一擊。煤油照明行業的前途已然未卜,更逞論對石油的大規模需求了。在那個時候,石油除了照明外,幾乎派不上什麼大用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石油工業初期的發展狀況波瀾不驚了。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世紀80年代,情況因汽油內燃機的發明而發生了驟變。由於從石油中提煉的汽油代替煤炭成為了動力機械的重要燃料,這使得石油的身價倍增。隨著使用汽油做燃料的汽車在19世紀90年代大量湧現,尤其以福特公司後來的T型車為代表,石油終於被派上了大用場。石油徒然變得稀缺起來,其產量也伴隨著急劇擴增。到19世紀末期,美國的石油年產量已達到6000萬桶的龐大規模,較40年前增加了幾萬倍。
第一章 石油·黑金(3)
人們逐步發現,石油不僅能作為優良的動力燃料,而且還有其他更多的用途。隨著人們對石油用途的進一步認識和擴大,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如脫韁之馬而一發不可收,石油就是在人類社會愈演愈烈的“追捧”下成長為“流動的黑金”和“工業的血液”。從絢麗多姿的服飾,到舒適安逸的家居;從外出代步的車船飛機,到居家生活的日常必需,人們無法想像有哪個與石油產品無關。可以說,石油已經浸入了現代社會肌體的骨髓裡,其構成了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缺少了它,構建社會文明的一切條件將不復存在。
與其說整個20世紀是石油工業大發展的世紀,更不如說是石油資源大爭奪的世紀。早在1915年,時任法國石油局局長的亨利·伯倫格就曾斷言說:“誰佔有石油,誰就佔有了世界,因為它可以用柴油統治海洋,用高度精煉的石油統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統治陸地。”這可以看作是對石油戰略地位的首次公開表述。至此之後,全球各國持續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地爭奪石油的大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作為戰略資源的登臺亮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戰略地位的空前加強,石油的影子不僅現身於這兩次世界大戰,更貫穿於連綿不絕的大小戰爭與地區衝突。石油與戰爭,似乎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與戰爭史的永恆話題。任何一場現代戰爭,或許都擺脫不掉石油的影子。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無不是石油戰略價值的重複註腳。
2003年3月,在全球社會一致強烈的反對聲中,美國執意發動了針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戰爭。美國的軍事行動稱得上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