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部分

人都覺得這個“海外仙山”的少主言語輕浮、舉止下流,但霍建華卻是相信,這確實如其自辯所言,僅僅只是因為彼此地風俗有異的原因而已。

張知秋此次處理他的婚事的手段,堅定了霍建華在這方面的看法,但卻沒有改變他對張知秋是一個“危險分子”地認知,而且也還是不願主動去逢迎這個京師當前最為炙手可熱地“準妹夫”。

至於說張知秋,在明朝他甚至連朱棣都沒時間去勾搭,哪裡還顧得上什麼霍建華

三個老傢伙看來在有些事情上還是很有些默契的——哪怕是他們之前從來都沒有就此有過溝通,但在王有才有意無意地提起這個話頭之後,老國公和周大同卻是也立刻不失時機地迅疾跟進了。

王有才是在眾人酒喝到**分之際,貌似無意地感嘆了幾句汾酒的芳香後,緊接著感慨不知日後張府的酒坊能否在這京師釀出這般美酒的。

張知秋聞言,一時也如老國公和周大同般有些發悶,但王有才隨即便補充說道,自己已經在通州新近買下來千畝土地,並且也已經將酒坊前期地一些準備工作都已完全搞定,隨時可以等候張府的安排開工釀酒了。

至於廠址為什麼要選到通州,王有才也特意做了解釋,首先是那裡的地價便宜,其次交通也很方便,順著通惠河,槽船可以直達崇文門,在這個時代,這卻是要比陸上交通方便太多了。

話說到這裡,張知秋才恍然記起,自己確實是曾經答應過王老財這麼一回事的,可是最近事情太多,卻是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的。

對於釀酒一事,之前張知秋也早已反覆權衡過,感覺應該對歷史不會有太大地直接影響,是一件可以用來拋磚引玉的事情。

既然早有決斷,張知秋這時也不矯情,直接告知王有才,自己近期將會準備一些先進的釀酒裝置,屆時便可以馬上開工的。

“哈哈,賢侄是要準備在這京師釀酒啊,好事、好事”周大同一口喝乾面前的二錢小酒盅,咂巴著嘴大樂:“只要能達到這汾酒的水平,以後我的酒,就全由你包了”

“呵呵,這個不敢保證,不過,應該也相差不遠吧”張知秋略一遲疑答道。

如果不太計較成本的話,做好白酒的關鍵就在於完善地工藝流程、好的酒麴,以及最終地勾調工序了,而這些東西,張知秋都準備從現代帶來。

不說工藝,現代研製地酒麴以及各種化學新增劑,在改善白酒的口感方面,那絕對是古代所望塵莫及的。

“不知賢侄這個酒坊有多大地規模?”

老國公眼見被周大同搶先佔了便宜,心裡卻也有些不快:雖然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要說這張府的產業,以後自家孫女也是有份的,這便宜卻也不能都被別人這麼隨意地佔去。

“嗯,初期就先做個年產二百萬斤的小廠吧。”張知秋估摸了一下,如果以改良後地老式工藝來釀酒的話,年產千噸的話也就差不多了。

現代地茅臺酒廠年產近二萬噸,但那是現代化生產工藝,自己還不能直接引進到明朝的。

“叮噹”一聲,張知秋話音剛落,王有才手中的酒杯便已然是落到了地上。

“你說的是二百萬斤?”老國公臉上從進門後就一直不落地笑容,這下終於也失去了蹤影,手一抖卻是將半杯酒全都澆到了鬍子上。

“是啊,有何不妥嗎?”張知秋有些莫名其妙了:這難道很多嗎?

一個年產千噸的酒廠,在現代也就是一個作坊而已,但在明朝可就是非常地駭人聽聞了。

做酒是需要糧食的,與現代動輒畝產上千斤、幾千斤的雜交品種和轉基因品種不同,在明朝,最好的上等水田,沒有農藥、化肥的加持,畝產也就五六百斤到頭了。

事實上,就大多數農田而言,旱地畝產一百多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五口之家,種三十畝地,在納稅之後很可能還不夠溫飽。

而在現代,十幾億中國人的基本農田紅線是十八億畝,人均也才就一畝多一點兒而已。

因為釀酒會與民爭糧,是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禁酒”時期的存在,雖然永樂朝沒有禁酒,但如果是如此大規模地釀酒的話,恐怕也不僅是會惹人非議那麼簡單的。

搞明白了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張知秋更輕鬆了:做大了不容易,要說做小的話,那就實在簡單不過了

話說回來,張知秋的本意也不是要在明朝釀酒發財,他只是想以此來試探一下改變歷史對於現代地影響程度而已;所以,這件事情地關鍵,卻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