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部分

全國性的華僑抗日救亡組織。

1936年9月,在陶行知、錢俊瑞、陸璀、黃琪翔、胡秋原、陳銘樞等人的幫助和推動下,成立了“全歐華僑救國聯合會”。這個組織在全國抗戰開始後,在歐洲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繼續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世界各地華僑在建立、健全各種抗日救亡組織的過程中,還創辦了眾多的報紙、期刊,作為自己的喉舌,為祖國的抗日戰爭吶喊。

這些刊物、報紙種類之多和發行量之大,在華僑社會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中頗有影響的,在巴黎出版的有《全民月刊》、《聯合戰線》、《祖國抗戰情報》等;在英國出版的有《解放》、《民主陣線》等;在比利時出版的有《抗戰訊息》;在蘇聯出版的有《工人之路》;在德國出版的有《抗聯會刊》、《反帝戰線》、《反帝鬥爭》、《海外論壇》、《中國出路》、《尖哨》、《抗戰情報》、《動員》、《救亡》、《呼聲》、《蹶起》、《鐵血》等;在紐約出版的有《華僑日報》、《五洲公報》、《先鋒報》、《大美晚報》、《民氣日報》、《新報》等;在舊金山出版的有《世界日報》、《學生週刊》等;在曼谷出版的有《曼谷日報》、《華星日報》、《華聲報》、《民國日報》等;在菲律賓出版的有《菲島華工》、《戰時店員》、《學生戰線》、《民號週刊》等;在越南出版的有《國民日報》;在馬來亞新加坡出版的有《星洲日報》、《本坡要聞》、《馬來亞要聞》、《南洋要聞》、《南洋商報》等。

眾多的華僑報紙、刊物,在抗戰爆發後都不斷地發表社論、專論和報道,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勵人們支援中國抗戰。全歐僑聯出版的《祖國抗戰情報》,每天發行1000多份。菲律賓首府馬尼拉的四家華文報紙,每家每天至少出兩次刊登祖國抗日訊息的專號,有的報紙以全部版面刊登抗日訊息還嫌不夠,報館的職工還加班加點刻寫蠟紙印刷宣傳品散發。在越南出版的《國民日報》,過去只在出版地南析銷售,“七·七”事變後,由於大部分版面刊登祖國抗日的訊息和文章,大受僑胞們的歡迎,銷售範圍迅速擴大到河內、金邊、永珍、曼谷等地。《馬來亞要聞》和《南洋要聞》有時甚至以全部版面刊登僑胞捐輸的訊息,極大地推動了僑胞籌賑活動的開展。

在華僑報刊中,《南洋商報》有著廣泛的影響。該報為陳嘉庚1923年創辦,抗戰前就在華僑社會中頗有名聲。抗戰一開始,《南洋商報》就以其固有的愛國傳統大量刊登抗戰的訊息和評論,對海外華僑的輿論有著極大的導向作用。為把《南洋商報》辦成真正的宣傳抗日、激發華僑愛國主義思想的報紙,董事經理決定在國內物色編輯人才。經周恩來推薦,由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東方雜誌》的主編胡愈之於1940年2月出任編輯主任。胡愈之到任後,報紙從內容到版面大有改觀,從1941年元旦起,堅持每天有一篇社論,每週有一篇專論,並與香港國際新聞社保持不間斷的聯絡,隨時轉發國內抗戰的最新訊息。《南洋商報》還重點宣傳了不分黨派、不分老幼、不分智愚,以全國為重,以團結為重的思想,深得國內人民和海外僑胞的擁護,因而被公認為南洋華僑報群之首。《南洋商報》的成功,使得許多僑報爭相仿效,紛紛向國內聘請編輯人員。如《匯總報》聘請喬木(喬冠華)、鄭森島等,此舉曾一度驚動了英國殖民當局,竟誤以為“喬木”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政論家“喬木”(胡喬木)而不許入境。《星洲日報》聘請了俞頌華等。

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也透過華僑在南洋辦了幾家刊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這些刊物和各地僑報均在共赴國難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大華僑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積極開展了抵制日貨和不與日人合作運動。在南洋,華僑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因而抵制日貨和不合作運動成效顯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南洋各地華僑幾乎都成立了抵制日貨的專門機構。在馬來亞,各地華僑組織發起“救國連索運動”,其內容包括“禁止買賣日本貨,不賣貨給日本人,不為日本人工作”等。在“救國連索運動”中,每逢有日本船隻到達馬來亞擯榔嶼等港口時,抵制日貨的組織都派人查驗,如有日貨則採取各種辦法予以阻滯。平時組織鋤好團四出巡查,檢查各商店、攤販有無出售日貨者,一經發現日貨,即進行規勸教育,對屢查屢有者,則進行處罰。在泰國,各華僑商家議定,寧可沒有利潤,也不出售日貨。過去以購銷日貨為主的商家,一律改國貨或歐美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