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1936年12月7日,紅軍總政治部在《關於在黨的新任務面前紅軍政治工作的任務》(草案)中明確規定:為著保證紅軍完成新時期的政治軍事任務,紅軍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軍事、政治、文化的教育與訓練。1937年2月,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發布訓令,在要求各部隊抓緊時間進行軍事、政治訓練的同時,對新老戰士、排連長和團以上幹部的訓練,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同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在《關於紅五月工作的決定》中,又對部隊軍事、政治訓練作了進一步的要求,並擬定了推動部隊訓練的措施,規定:各方面軍要分別舉行“五卅”運動大會,進行以刺殺、投彈、實彈射擊為內容的軍事比賽,以演講“目前政治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及測驗政治課為內容的政治比賽,以及文化娛樂體育比賽,以全面檢查、考核訓練效果,為全面開展群眾性的練兵運動規定了明確的方針、內容和方法。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的指示精神,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紅軍各部隊立即以教育訓練為中心,有計劃地進行軍事、政治、文化的教育訓練。在軍事訓練方面,紅軍各部隊透過舉辦教導團、教導隊和各種輪訓班,輪訓基層幹部、班長及參謀人員等,提高基層幹部的組織指揮能力和參謀業務工作能力。各部隊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以戰術、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訓練,普遍開展以射擊、刺殺、投彈為主的練兵活動,並組織野外操練和演習,加強戰術演練,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同時結合軍事訓練,嚴格養成教育,建立和健全了部隊的正規生活。各部隊進行了掃盲教育,使許多戰士學習了語文、算術和自然常識,提高了部隊的文化素質。各部隊還廣泛地開展了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各方面軍或軍分別召開運動會,活躍了部隊生活,增強了指戰員體質,促進了政治、軍事、文化訓練。

(三)發動群眾,擴大紅軍,清剿土匪,鞏固後方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在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策略的同時,要求大力擴大和鞏固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保證紅軍成為將來抗日政府和抗日軍隊中的臺柱子。中共中央軍委在1936年12月又提出要求,要利用一切機會擴大紅軍。各部隊響應中央軍委的號召,普遍把擴大紅軍作為重要工作,積極動員貧苦農民青年參加紅軍,陝甘寧省在半個月內就擴軍700人。到1937年7月初,在陝甘寧地區的主力紅軍和地方紅軍總數已發展到7。4萬餘人,擁有各種槍4萬餘支(挺)。

針對根據地年殘存土匪活動猖獗、危害後方的情況,中共中央軍委將整個陝甘寧蘇區劃分為5個區域,組織紅軍第27、第29、第30軍和獨立師各一部以及各獨立團、獨立營、保安隊等,在廣大群眾的支援配合下,分割槽清剿殘存在根據地的土匪。經過多次剿匪作戰,特別是1937年5月、6月有計劃的清剿,將原有的43股土匪大部肅清,共消滅、打散、驅逐土匪2100餘人,基本消除了根據地內的匪患,為鞏固後方秩序,保證紅軍出師抗日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紅軍各部隊還進行了組織調整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對紅軍的編制、序列進行了初步的調整,並醞釀了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方案。

中國工農紅軍從思想、組織和軍事訓練等各方面的積極準備,為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早日出師抗日,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三、陝甘寧蘇區積極建立抗日、民主模範區

(一)陝甘蘇區的發展

陝甘蘇區是在陝甘邊、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匯合發展而成的。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根據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精神,以劉志丹、謝子長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發動和領導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旬邑起義和武裝暴動,組織游擊隊,建立革命根據地。到1934年下半年,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發動的第一次軍事“圍剿”,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和第27軍,開闢了陝甘邊和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

1935年2月,成立了黨的西北工作委員會和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陝甘邊和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至6月,粉碎了陝甘寧晉4省國民黨軍的第二次軍事“圍剿”,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安6座縣城,把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形成北起長城,甫至淳、耀,西接環江,東臨黃河共20多個縣的廣大地區的陝甘革命根據地,擁有正規紅軍5000餘人,游擊隊4000餘人。

劉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