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說要注意的話,要注意的地方也不是沒有,沿海不比內地,沿海社會各個層面的素質都比內地要高,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樣。不能按照內地的老辦法來處理事情,這方面你要多琢磨琢磨,嶺南的同志在這方面是有經驗的,你要多和他們交流,多和他們搞好關係,這一點很重要,沒有什麼比團結重要!”
張青雲侃侃而談,話說得很委婉,實際上是給了厲剛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希望厲剛要務實,要用成績、能力和實力說話,嶺南的務實風氣很濃。為官一任,如果沒有像樣的政績,沒有出色的表現,這樣的官員是很難在嶺南立足的。嶺南和華東不同,而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嶺南追求相容幷蓄,嶺南之所以能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靠的就是這一點。
而正因為這一點,也造就了嶺南政壇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央也喜歡把幹部放到嶺南鍛鍊,這一點,就造成了嶺南每一個位置都很走俏。像厲剛現在擔任臨港市常務副市長,他能夠如此高興,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盯著臨港常務副市長的人不知幾何,厲剛能夠從這許多人中脫穎而出,這本身就說明了其能力的確非凡,的確不一般,這是組織對厲剛最好的肯定。
除了務實的建議以外,張青雲給厲剛的第二個建議就是要團結。厲剛的性子張青雲知道,度量不是太大,有時候視野也不夠開闊,偏偏對權利十分敏感,這樣的個性不利於團結同志。
但是在嶺南這樣的地方,厲剛如果搞不好團結,他的日子就會很不好過。畢竟厲剛去的地方沒在京津的勢力範圍中,嶺南人對他們不歡迎的人是團結的,厲剛前進的道路因此受阻可以說是沒有懸念。
厲剛去嶺南了,韋強外出學習也迴歸了,在韋強的使用問題上,張青雲斟酌後,還是沒留他在江南,重新將他調到江北去了。以前作為省長,張青雲考慮更多的是需要多增強一點實力,以方便貫徹意志。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張青雲作為一省書記,先要考慮的是團結和公平,而要做到這一點,張青雲先就不能夠給人一種他自己喜歡任人唯親的印象。
江南每一條線都有領導分管,誰不想手中有人事權?而作為書記來說,雖然人事權在手上不假,但是權利的運用方式決定了書記不能過度的干涉。
權利還是要讓下面人主要掌握,但是關鍵人書記要過目,個別的情況,張青雲可以批示否定,這樣書記當得才有威信。下面人心中有警惕,不敢亂來。
同時,下面人手上因為有權,責任心自然也就在,一個心中有敬畏、有責任的人,幹事就不會太差,為人領導者是必須懂這個道理的。
權利的運用是一門大學問,從縣委書記到省委書記,不同的地方不只在於兩人管的範圍不一樣,而是有根本的區別。對政治的理解,對官場的理解都不一樣。
位置越高,境界就越高,張青雲現在已經不是初登高位的雛兒了,他現在握江南一省權柄,心中更多的是自信和遊刃有餘。
江南大澇,連降暴雨,江南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受災,江南南部衡南市、梆陽市、西部澧陽土家族自治州,等多個地方出現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災害,江南的一場大災之年來得如此突然。
張青雲緊急召開省委會議,成立了以他自己為總指揮的抗洪救災指揮中心,同時,他要求所有在任的省委常委,要明確分工,奔赴救災一線親自督導、指導各地抗洪救災工作。
這一連幾天,張青雲的身影出現在湘南各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指揮救災,慰問群眾,激勵士氣,統籌排程。一場大災,江南損失慘重,上百萬人被轉移,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而因為水災和泥石流死亡的人數也節節攀升,很快就達到了三位數,而且沒有停滯的跡象,張青雲心急如焚,以抗洪救災總指揮部的名義宣佈全省啟動一級救災應急響應,並下達多條命令。
要求全省受災地區的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必須要上到最困難、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指揮救災,民政廳各級民政要以最大的能力、最快的度、最高的效率火調集救災物資,要不惜一切代價保障受災群眾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於此同時,江南民政廳向全國其他兄弟省市出緊急求助通知,希望他們能夠為江南提供醫療、食品、物資、人力等支援。
而就在這期間,張青雲參加江南軍區、江南武警總隊抗洪救災緊急誓師大會,駐江南地方部隊,武警部隊,預備役部隊等被火開往救災一線參與救災工作。
整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