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降至第47位。
而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德國《商報》委託企業諮詢公司Droege&;p做的一個關於競爭力的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的競爭力居首,德與瑞士並列第二。第4至第10名是:奧地利,歐盟和日本並列第5;英國第7;其後是法國、美國、義大利。
這說明,人們對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宏觀上表示樂觀,而在微觀方面表示擔心。這些經濟體在科技、環保、生態、節能、人力資源開發、社會保障等方面軟硬實力方面與西方的差距還比較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發展,導致後勁不足。而美國其強勁的內部支撐力還會讓人們看到希望,不會以為,一下子就會倒地不起。
因而就經濟與競爭實力來說,未來十至二十年內,美國第一的格局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變化的只是,與後進者的差距會變小,以及,跟進者之間的順序變化而已,以及在其它因素影響下,這一程序的快慢。這樣,在解決經濟危機有較短期的時間內(3…5年),由於,以經濟中長期格局的預期並未有根本改變,這必然會在決策者與投資者、民眾,以及各國政府之間形成一種心理慣性思維與判斷,從而,形成一種慣性適應與被適應。美國會說,我雖然遇上困難,一時半會我還挺得住,沒這麼快玩完,我依然是老大,沒得我,就沒這世界。其它國家會說,美國都強了半個多世紀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自個發展才不長一段時間,同老美爭一爭,說說氣話,可以,要是搶班奪權,誰有這個本事呢?
達成利益與權力相對平衡的可能性。這個問題,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二次峰會,實際上都在尋求一種利益與權力的相對平衡。但我們要注意到,國際博弈通常不是零和遊戲,真正豪不妥協、撕破臉皮的情況不多,甚至,不斷依據形勢的變化修正底線,尋找臺階。不過,這種可能性,往往從會議或談判成效可以看出一些端膩。上次華盛頓峰會,事先一些國家放出的風聲,強烈的建議,沒有什麼真正實現的,唯有加強金融業監管和政府注資救市,得到美國的贊同,當然,在監管這一塊,美國也主要是自身的管理需要,並不是完全因為國際上的壓力,國際壓力對美國的制約作用,不具關鍵影響性。而倫敦峰會,焦點,在其它國家顯然是金融體系改革,其中包括,超越美國的金融監管與為防止美國無限印抄而提出的超越主權國家貨幣。事實上,後者,建議本身,就體現了,其它國家的底氣不足,沒有誰的貨幣能有美元的影響力,所以只能希望投立一種或幾種國際貨幣,來替代美元,以減少風險。這個建議,觸動美國核心的根本利益與經濟權力。沒有美元,就不會有持續稱霸世界的美國,不光是美國堅決不答應,就是從這種貨幣規律來講,沒有任何一種世界貨幣能超越主權,除非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