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更是把就業問題提到了一個空前重要的高度來看待。這一時期中國就業政策的實施是行之有效的:就業總量明顯增加,從1978年到2002年初,城鄉從業人員共增加了32 873萬人,其中城鎮增加了14 426萬人;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0年,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分別為50%、和,與過去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就業制度從以往的固定工制度逐漸過渡到全員勞動合同制;就業渠道廣為拓展,城市從業人員中很大比例來源於農村居民;各種就業中介服務組織紛紛出現;再就業工程也開始啟動。
這一時期中國在職工工資以及勞動條件方面也有一些明顯的改善。職工工資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職工的工資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990~2001年,職工工資年均增長率為,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年均增長,是建國以來城鎮職工工資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另外,90年代中期先後兩次縮短法定工作時間,從原來的每週工作48小時縮短到每週44小時,繼之又縮短到40小時;法定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職工每年累計休息時間由原來的59天增加到114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平均到公正: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12)
(三)社會政策呈現出體系化的跡象,而且其中的許多內容開始同國際接軌
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的社會政策出臺比較頻繁的時期。從數量上看,是空前多的;從種類上看,開始趨於體系化。另外,在黨和政府重要文獻如政府工作報告和黨的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有關社會政策的內容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政策開始走向開放,開始同國際上許多重要的社會政策接軌。這不僅表現在中國社會政策中的許多內容開始參照、借鑑別國的經驗,認同許多“國際慣例”,而且更直接表現在中國開始加入許多重要的國際*公約。比如,在這一時期,中國先後加入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即將加入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國在社會政策方面的這種開放態勢是前所未有的。
五、中國現階段社會政策的不足之處及努力方向
中國社會正處在急劇轉型時期。特有的時代背景規定了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政策必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經濟政策相比,社會政策在中國社會當中的地位極不對稱
在一個健全的現代社會中,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是協調、統一的,兩者共同支撐著社會的安全執行和健康發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政策是社會公正理念的具體體現。對於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社會來說,社會政策是至關重要的。社會政策對於協調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保證社會的安全、促進社會的整體化發展、提升社會質量,實現社會的良性執行和健康發展,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改革開放後,就總體而言中國社會似乎一直認為經濟目標優於社會目標,經濟發展幾近成為現代化建設、社會發展的代名詞,經濟政策幾乎成了壓倒一切的基本政策。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兩者之間呈現出嚴重的不同步和不平衡。雖然過分強調經濟政策是多數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早期階段的通病,但是同別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在經濟政策方面的過分看重幾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經濟政策相比,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政策起步較晚,只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社會政策才開始得到一部分社會成員的認同。而且即使是今日,社會政策無論就其受重視的程度,還是就其貫徹的力度而言,都是不能與經濟政策同日而語的。在這方面,中國沒能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有效地借鑑別的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將社會政策放到一個應有的位置,從而儘可能地避免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成本付出。
(二)社會政策的整體化、體系化程度還很不夠,同一性較弱
這一時期的社會政策雖然在許多具體的方面諸如計劃生育政策、環境保護政策、扶貧政策以及就業政策等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