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為區域間貿易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創造了機遇。
今後中國的發展要在資源型、依附型和創新型三條道路中進行選擇。資源型道路走不通,因為中國地雖大,但物不博,沒有更多的自然資源可以支撐中國經濟長盛不衰。依附型道路也不行。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13億人口,依賴其他國家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作為發展基礎也走不通。所以,只能在利用國際資源、引進先進技術、著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今後15年,中國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透過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和協調發展,在國際環境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制架構。 。 想看書來
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戰略因素(5)
有條件的中國企業應積極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透過跨國併購、參股、上市、重組聯合等方式,比較快地培育和發展國際競爭力。重視擴大境外資源合作開發,擴充套件資源建設渠道。在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穩步發展合作關係。建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在企業間對話與協商中,發展與各國企業間的經濟合作,堅持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總而言之,中國需要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建設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透過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透過跨國公司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充分發揮作用來促進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推進民營化程序,規範政府的職能,完善地方政府和企業間的發展機制,從兩個主體因素出發,增強中國經濟活力及其增長的持續性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將取決於地方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主體因素的努力方向和積極程度。但有個傾向值得注意,這就是有的地方政府為顯示政府業績,過分追求GDP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注重吸引大量的中央政府投資和外國資金來發展工業專案,尤其是大型工業專案,以此來迅速拉動當地GDP的迅速增長,增加當地的就業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這種動機和政策的確使政府轄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卻忽視了原有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民營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外部拉動是重要的,但長期看,更重要的是內部增長及其機制。凡是具有經濟活力和持續發展潛力的區域,都是企業發展較快,政府體制比較合理,營造了持續發展的機制環境。所以還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經濟的民營化程序。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需要繼續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改革,進一步界定政府職責範圍,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事項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以及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有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要鼓勵和支援民間力量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是政府管制的市場化機制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抓大放小,抓大放中,抓特大放大,絕大多數的企業已經放給市場,由民間經營了,同時又生出了大批的民營企業。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的大幅度介入,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活力。將來15年,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會有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發展。將來,政府經濟還要繼續向民營經濟發展。但民營不完全等於私營,因為其中有集體經濟的部分。所以,還要繼續消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因素,繼續完善政策措施,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應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進一步完善金融、稅收、信用擔保、技術創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推動民間投資,提升經濟活力,在經濟體制多元化的架構下,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增長。
張國有,北京大學,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比較優勢、自主創新、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1)
比較優勢、自主創新、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
華民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的經濟學家之間,以及經濟學家與自然科學家之間,乃至經濟學家、自然科學家和政府決策者之間正在展開著一場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爭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究竟是走依靠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