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巡迴電影放映隊,放場電影,雖然是為了“ 教育群眾”,卻依然成為老鄉和知青農友們共同的節日。一場露天電影,四面八方的人們翻山越嶺往往要趕幾十裡的山路。步行幾十裡地到縣城看一部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為的就是趁機跟著電影的故事情節,放肆地熱淚盈眶一場,算是一種情感和情緒的宣洩,擦乾淚水,第二天照樣扛著鋤頭出工,為那幾角錢的工分仰天俯地,巧幹苦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曬場上,每到放電影的時候,天還沒黑,銀幕正反兩邊,已經黑壓壓擠滿了人。照例,毛主席接見親王和他漂亮太太之類的《新聞簡報》是少不了的。放過之後,才是正片,大多又是放過又放的老片子。終於有一次,放一部新片,記不得是什麼片名了,演著演著,銀幕上出現了一群女人洗澡裸露著背的鏡頭,還嘻嘻哈哈打來打去,“ 突然,場地上一陣騷動,就看見老鄉們拿起板凳,往銀幕反面跑,我們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哈哈!原來他們都以為快點跑過銀幕另一邊,就可以看到女人的正面……”
老楊的精彩之處,在他七情上面,繪聲繪色,更在說著說著,竟然會呼呼啦啦跑動起來,自己圍著桌子轉圈,就好像酒桌上真有道銀幕,一如當年現場“拉闊”直播……有幸看到這精彩一幕,笑得前仰後合是毫不誇張的。
《有報天天讀》初創時期,這些都成了最有效的潤滑劑,每每讓陳保聰、何子傑一班人噴飯,靈感、創意似乎隨之而來。
事在人為。
楊錦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