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顛覆的姿態招招搖搖也已經深入人心,眼下不過再添一例罷了……

但是,《有報天天讀》,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究竟是什麼玩意呢?

其實,心裡沒底的那時遠不止陳保聰一個。

那一刻,人們甚至有理由猜想,恐怕除了劉長樂、王紀言等個別鳳凰高層,包括經歷相似的曹景行等,從一開始就對節目懷著深深的期待。坦白地說,相信沒有人會料見這檔電視讀報的“二手”節目,將會引發“革命性的震撼”,以及熒屏示範效應。當然,更不會有人刻意地去關注、留意一個年過半百的電視新丁的表現。人們甚至無法想象,僅僅因為老闆頭腦裡一個抽象概念、一段抹不去的情結,經由一個半百老頭兒楊錦麟知恩圖報的再就業工程,竟成就了一檔全新電視節目正規化的誕生,並對華語尤其是內地電視節目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如此“ 簡陋”的資訊資訊再度發掘、利用,就像春天裡噴出的口水,彌散開去,一發不可收拾。

鏡頭之二——轉崗的經歷,“ 失敗是成功——他媽”

流年似水。2003這一年,楊錦麟恰好是知天命的年齡。

同為報人、同為福建鄉親的董橋有言道:這是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吻女人額頭、不吻女人嘴唇的年歲。按董橋的說法,其實,這把年齡是有些尷尬的。“ 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楊錦麟卻不然。

雖然是一次毫無期待心情的約會,有也罷、沒也罷;而選擇卻不由分說,在上一年歲尾擺在了楊錦麟面前——居港多年,頂著報社主筆、專欄作家的銜頭,往來是白丁,談笑有酒友,加上收入還算“不菲”,足以餬口度日。說起來,楊錦麟這時候的生活多少接近了“滋潤”水平。駕輕就熟,守成怡養,蠻可以就這樣下去;鳳凰、劉長樂的邀約無疑充滿誘惑,另闢蹊徑是一次挑戰,同時也意味著一次冒險,而楊錦麟偏偏就喜歡鋌而走險。

何子傑,《有報天天讀》節目另一位幕後功臣,也是後來《週刊點點評》的編導,坦言道,節目最初設計時,他們曾請過好幾位主持人或評論員試鏡,但並沒有成功。在他看來,通常在節目中,評論員的角色往往是和主持人一起搭檔,交流對話,好的評論員要有好的提問者、引導者,才會顯得比較從容。即使是一些觀眾心目中著名的評論員,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改換跑道,擔當起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的角色。面對空洞的鏡頭,從頭至尾侃侃而談,何子傑記憶所及,這等全能選手似乎不多,也未必都能夠成功。

曹景行便是一例。

同樣在五十歲那年“ 觸電”,曹景行較楊錦麟先期加盟鳳凰衛視,現任評論部總監。曹先生堪稱鳳凰“ 白頭黨”中最資深的一位,見識過許多主持人的“ 轉崗”,他的自我經歷不乏啟迪——一度由嘉賓變身主持,幾乎成了曹先生的滑鐵盧,“ 試驗證明並不成功”,甚至連曹景行自己都這樣以為。報人出道的曹景行自曝其短,坦言說:“ 我只會是一個較好的嘉賓。”

2003年,春天的口水(5)

跳槽電視,做自己所不擅長的,曹景行的成功秘訣竟然是抱定“ 業餘”、“ 玩票”的心態。“ 電視是我五十歲以後要做的幾件好玩的事中的一件”,先由幕後、繼而臺前,各種角色轉換,曹景行都嘗試過不少。看得出,曹景行不僅做到了,而且玩得很開心、很享受。

但曹先生還有一個特別的體會,在鏡頭面前,自己需要對手,短兵相接才會帶來更多的刺激。曹景行認為,如果僅僅是作為欄目主持人,缺乏與自己確定的交流物件,空洞的鏡頭會讓他乏味,難以挑起興趣,更談不上話鋒、機趣的智慧碰撞。儘管曹先生也曾一度“一專多能”,最終他坦然地接受了現實。

《時事開講》創辦之前,曹景行一度擔綱鳳凰衛視財經節目的主持人。國際經濟研究原本是他擅長的,但為期一年的節目既辛苦也不討好,收視率不高,連請嘉賓上節目都成問題。這段不成功,使曹景行反而認清了自己的“所不擅長”,他並不氣餒,及時做出修正、調整,再後來,“ 愉快地結束了這個節目”。

這正是鳳凰的靈活性——捨得給主持人創意空間,大膽地為有想法的人提供施展的平臺,使他們都能找到各自最恰當的崗位,各得其所。這其中當然包括阮次山、何亮亮、石齊平,以及新人楊錦麟等一群“老頭兒”。於是有了“曹景行講資訊,阮次山訪政要,何亮亮談資料,楊錦麟在讀報”的觀眾評判,似乎恰如其分。然而,事情放在2002年,放在沒有任何主持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