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因為佈置得較低,遇到海浪較大時則根本無法開火射擊!
聽設計人員這麼一說,孫綱想起來了,好象英國後來的“無畏”號戰列艦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那樣就意味著,在艦首向敵或高速追擊敵艦時,兩舷的主炮實際上在有風浪的條件下,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如不要了。
魏瀚和白里安都傾向於“開遠”式的“火力均衡佈置”思想,所以才會提出來這個方案,但現在問題來了,在艦首方向只有兩門主炮可以使用的話,就根本談不上“火力均衡”了。
“開遠”艦為什麼不存在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開遠”艦的四座238毫米炮的炮塔都是單裝的,體積和份量都較輕,以“開遠”艦7000多噸的排水量,完全可以在高幹舷上做到均衡佈置,而不影響戰艦的適航性和航速(“開遠”跑得和“致遠”幾乎一般快),以及在高速行駛中或有風浪的情況下向各個方向開火。
白里安和魏瀚等中法技術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可以說是相當嚴謹和負責任的,畢竟他們都知道,中國可不比法國和英國,甚至是俄國。中國目前財力有限,對於戰列艦這種“大國的玩具”,孫綱手中的每一兩銀子可以說都十分寶貴,絕不能浪費在這種在實戰中意義不大的艦艇身上。
孫文、詹天佑和段祺瑞等人聽了他們要求作出修改的意見後,也都表示贊同。
詹天佑也算是海軍出身,知道這當中存在的問題,所以當又有技術人員提出取消兩舷的可旋轉主炮塔,改成單裝的炮廓式副炮時,詹天佑就指出,這種需要調整軍艦位置來發揮火炮作用的作戰方式,笨拙而不靈活,而且火炮在射擊中存在死角,在真正的海戰中是要吃大虧的,當年“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巡洋艦就是差不多的這種火炮兩側佈置方式,而最後海戰的結果,不用說,當年同時在場的魏瀚也知道得很清楚(魏瀚當時好象在一艘魚雷艇上)。
(二百六十三)“三聯裝主炮”的中國“無畏艦”
從後世穿越來的孫綱清楚地知道,戰列艦在設計之初,追求的是主炮的投射火力的密集性,但隨著艦炮的結構複雜化和重型化,大型戰艦上的重炮越裝越少,這時候就難以保證戰艦火力的密集性。最早設計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是利用增加炮塔數來達到目標,但因為單裝式艦炮不可能在有限的艦上空間安裝太多,為了不造成火力分散,出現了聯裝艦炮。
最早的聯裝艦炮就是雙聯裝主炮塔的設計方式,但隨著戰列艦的主炮越來越大,體積和重量也越來越大,雙聯裝主炮帶來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
主炮的佈置法一直是軍艦設計的重要內容,一艘軍艦的噸位和空間有限,如果主炮佈置不當,將直接影響整個軍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
因為,如果主炮塔數量過多的話,會大大影響艦體的強度,同時多門主炮齊射時產生的巨大的後座力和衝擊波經常會帶來很多可怕的後果。
比如說,在艦體強度不夠的情況下,主炮齊射時艦體的脆弱部分就會被震得粉碎,導致整個軍艦的滅頂之災。即使“萬幸”艦體沒碎的話,所有主炮齊射造成的破壞力也會直接影響到後續戰鬥中主炮的射擊精度。
在目前戰艦結構強度未能解決、而又不可能無限延長艦體的前提下,太多的炮塔不僅不能加強火力密度。反而會影響主炮地使用效能。由於火炮炮塔轉速受目前的機械工藝影響,轉動比較費事和困難,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內集中火力向敵艦射擊。搶戰先機,後果也是災難性的。
目前地雙聯裝多炮塔戰列艦在戰鬥中一般是多個雙聯裝主炮塔一齊轉動後瞄準固定方向開火射擊,如果主炮塔的數量不夠的話,就會影響各個攻擊方向的火力和密度,然而炮塔數量要是過多的話,又會使整個戰艦結構不強,裝甲安裝困難,火力分散。而且還會造成戰艦航行時的穩定性大減,風浪一大甚至有傾覆的危險。
再一點就是,在兩舷安裝雙聯裝可旋轉主炮塔的主炮佈置方式,直接會造成軍艦地橫向穩定性受損,並且舷側裝甲就不可能足夠厚。在海戰中,這個地方一旦被敵艦擊中,後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多少年來,軍艦設計師們一直在如何儘可能多的佈置主炮塔而又不影響軍艦的其它效能這兩者之間艱難的平衡著。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很現實地擺在了中國人的面前。
上次英國海軍的“到訪”可能是給了中國這些造船技師們以很大刺激,所以。魏瀚的希望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