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普通中國人毫無關係。一位士大夫的極端言論在官員與民眾中間都頗有號召力:“寧願看到民族滅亡,也不願看到生活方式改變。”

廣東青年容閎比李鴻章、嚴復甚至康、梁更有力地表現出中國必須面臨的變革。後者將西方文明理解成富國強兵的技術手段,而容閎,這位1854年的耶魯大學畢業生卻在這裡呼吸到截然不同的空氣。他稱,在耶魯所受的教育向他展示了“被愚昧蒙上了眼睛的人絕不可能看到的責任”。他相信,“透過西方教育,中國可以獲得新生,變得開明強大”。直到1872年,容閎才有機會實現他的夢想,120名穿長袍的中國孩子被派遣到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這次偉大卻迅速夭折的實驗,表明中國青年遊刃有餘地接受了美國生活,他們藏起了自己的辮子,在橄欖球比賽中活力四射,比美國男孩更容易獲得姑娘們的青睞……

而此時的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鐵路貫穿了東西大陸,持續不斷的物質增長正啟用他們擴張的慾望。他們已買下英國人、法國人掌握的土地,用武力佔領了墨西哥。當僵化的慈禧太后與脆弱的光緒帝代表著中國的最高權威時,西奧多·羅斯福則是美國的典型形象——野心勃勃、氣質豪邁且粗野的白人至上主義者。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與美國:217年的理解(2)

幼童的悲劇

在1872年至1875年間,120名9至15歲的中國少年分四批被送往美國,按照派遣他們的李鴻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