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進各方面人才的協議,各國無數失業、待業、希望獲得更好就業環境的人們,湧向了東方這片熱土,開始了他們在異鄉的打工生活。

而這些外來技術人員,除了參加國內的各方面建設外,更重要的是為國內培養大批次的技術人員,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因為有著姬慶的規劃、天網的分析、子體的協作,所以培養本土技術人員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沒有浪費的地方,也沒有產生缺憾的擔憂。就這樣,不到三年間,國內不僅培養了大量的本土面向各個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技術人員培訓體系,建立了無數的培訓學校。可以說,日後中國是不必再為技術人員的缺少而擔憂了。

技術培訓學校建立起來的同時,中國的教育體系也完成了建設,一系列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在各地拔地而起。按照最新的法律條文,適齡人群都要接受教育,這是強制性的要求。至於希望再教育的人群,可以選擇進入技校,或者自修後,在考取大學。

至於教育的費用,完全免費,而且還可以看情況補助,或者勤工助學。雖然花費很大,但是姬慶知道這一切是值得的。教育,乃是一國之本,重要性,被姬慶放在了第一位。教育辦不好,未來就意味著少了無數的人才。而人才,則是國家的希望,發展的動力。沒了人才,可以想象這個國家也就失去了希望。

就這樣,在姬慶大力氣的打造下,中國從一個普遍的文盲國家,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體系,已經開始陸續培養了一系列的人才來。不久的未來,中國這些學校當中,會湧現出無數的學者、專家、教授、科學家,乃至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個全新的中國,充滿無限希望的中國到來了。

姬慶那個時空的教育發展的並不好,所以這個時空裡,教育體系建立之時,他做了很多改變。當然,這是在天網分析之下才完成的,他一人還無法做到更完美的分析工作。他相信,這種在他那個時空裡都是頂級的教育模式,未來一定會培養出無數的人才來。諾貝爾獎,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求的夢想了。

至於諾貝爾獎,姬慶還不打算讓它成為世界最頂級的科學獎項。所以,他打算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科技大獎,未來完全超越諾貝爾獎。畢竟,未來一個全新的世界大國、第一強國的科學家,去他國領獎,還是很讓姬慶不爽的。

至於獎項的名稱,姬慶考慮了一下,就叫做炎黃科技大獎。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就推出來。嗯,或許其它國家打起來的時候,更加的合適。

說道科技大獎,不得不說說從歐美各國被姬慶吸引過來的一堆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比如愛因斯坦,比如薛定諤,比如赫斯等等等。還有數量更多的科學家,也被姬慶在各國的潛伏者透過各種手段弄到了國內。其中不乏堪比愛因斯坦的人物,比如尼古拉·特斯拉。其實他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不過因為要和愛迪生共享,所以他們都拒絕了。

這些強人,能夠來到中國,一是姬慶給出的對於他們吸引的技術和理論,之外,還是因為中國自聯合政府成立後,已經沒有了戰爭,完全是一片和平的土地,建設的熱土。至少安全上,那是沒問題的。而姬慶又給他們準備好了極好的生活、工作條件,比之美國更好的研究裝置,先進的技術、理論,如此,他們都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些人中,一般成就的,姬慶讓他們加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程序中,或是加入研究工作,或是加入教學工作。

頂級的人員,如尼古拉·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則是進了姬慶的國家級秘密實驗室。那裡有姬慶給他們準備的跨世紀先進裝置,無數的先進技術,大量的超時代理論。而這一切,只是給他們準備的基礎,姬慶想要看看,在這麼好的條件下,這些牛人中會誕生出什麼樣的成果。對此,姬慶可是無比的期待。

尤其是尼古拉·特斯拉和愛因斯坦,他們即使沒有姬慶的幫助,也都有了極高的成就。現在他們站在更高的基礎上,又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成就呢?!

愛因斯坦他們只是第一批來華的科學家,姬慶手裡的名單裡,可是還有很多未來的科學家,不乏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不過,現在不能把那些人弄過來,還得看時機才行。

中國在工業、教育、科技上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農業上,也不例外。

在東北、西伯利亞、中亞、西亞地區的一些平原上,姬慶陸續規劃了機械化農業的生產工作。畢竟如果依然像過去那樣一家一戶的耕種,效率太低了,農業的成本也會大很多,在國際市場上就不會有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