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光來,臉上悄悄飛起一抹霞紅,低頭匆匆跑了出去,門口傳來她銀鈴一般的笑聲,“我去牽馬!”
酒肆裡很安靜,無數道目光聚集在李清的身上,敬佩、羨慕、同情、幸災樂禍。
“想要紅包的,都給老子低頭吃飯!”。
上元夜是全民狂歡的日子,素愛風流的唐明皇李隆基也不例外,每年宮中都張燈結綵,有宮女舉燈夜遊,李隆基會率領宗室子女濟濟一堂,一起賞燈玩月,共享天倫之樂。但今年的十五賞燈卻有一些變化,李隆基三天前下詔,今夜賞燈與民同樂,共享天平盛世。這是楊玉環的意思,她不喜歡宮中賞燈虛假氣氛,而是想體驗民間真實的歡騰熱鬧。
與民同樂並不是說需要李隆基扮作老農,拖著村姑打扮的楊玉環在人群裡扎堆,而是高高坐在朱雀門城樓上,俯視他腳下的碌碌小民和大唐盛世,城樓上戒備異常森嚴,大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繽妃環繞身後,李隆基雖未公開冊封楊玉環,但在新年拜祭宗廟時已經正式告之先祖,立楊玉環為貴妃,李隆基無皇后、元妃,故楊玉環的貴妃實際已是東宮之首,故坐在李隆基身畔。
數百名王爺、王子、未嫁的公主、郡主呈翼狀散開,坐在李隆基的兩側,陪他一起觀瞻滿城璀璨的,體會天下大治的皇家心胸。
朱雀大街彷彿是一條流光異彩的長龍,伏首在大唐天子的腳下,李隆基默默地注視著城樓下觀燈的百姓,聽他們的歡笑,用心體會他們平凡心透出的喜悅,不知不覺,他長長的眉睫下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寂寞。
他俯身對身邊的楊玉環低聲笑道:“到現在朕才體會到玉環的苦心,原來玉環的目的是讓朕體會百姓情懷。”
楊玉環手執輕羅小扇遮住檀口,她眼波流轉、淺淺媚笑道:“正是三郎日夜操勞國事,大唐天下才有這般盛世氣象,玉環現在想的,卻是我們何時也坐一頂小轎,真正走進百姓中,象他們一樣,
笑,看看燈再看看人。”
楊玉環的話說中的李隆基的心思,他望了望兩邊臉色肅然的宗族,感慨道:“朕何嘗不想,只是朕也身不由己啊!”
楊玉環微微靠近李隆基,藉著寬大的盛服,伸出她溫膩的小手握住了李隆基略為冰涼的手,兩人不再說一句話,靠在一起,細細體會著月上柳枝頭的上元情縈,良久,李隆基漸漸恢復了帝王心懷,腳下的碌碌小民也變成了一粒粒塵埃,他輕輕拍了拍楊玉環的手背,向她會心一笑,楊玉環悄悄縮回了手,又扭頭和身後的李驚雁悄悄說起了話,李驚雁是李隆基的侄孫女,按禮制應坐在再靠邊一些的郡主席中,但楊玉環這兩天對她卻有著十分的興趣,便讓她坐在自己身後,好方便說說話兒。
世態炎涼使李驚雁除了冰冷更多了一分沉默,她是今天中午才知道是李清,一個她從來都瞧不起的小人物挽救了自己的命運,她非常震驚,想不出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救了她,從那一刻起李驚雁對便李清存下了一份感激。
隨帝王觀燈是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所有的宗室王爺都正襟危坐,不芶言笑,毫無表情地盯著滿街,活象廟裡的一尊尊泥塑,彷彿他們不是來觀燈,而是在坐禪觀心。
卻只有一個人例外,那便是楊花花,她坐在楊玉環的旁邊,前方沒有任何遮攔,她扶著城垛向下瞧,不住吃吃地笑著,她不是在看燈,而是在看人,她在看浪蕩公子在調戲小娘,在看騎在馬上風流俊俏的少年郎,尤其喜歡看別人仰頭看她時臉上流露出的羨慕表情。
忽然,她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正向朱雀門這邊走來,頓時忘乎所以地站了起來,揮動胳膊大聲歡叫,“李清、李清,我在這裡!在這裡!”
這一下引來了數百道鄙夷的目光,“三姐,你坐坐好!”楊玉環見她出乖露醜,一把將她拉坐下,又赧然對李隆基笑了笑。
“李清!”李隆基心中唸了兩聲,他雙眼微合,用眼角餘光迅速地掃了一眼太子,卻呵呵笑道:“不妨事!我們這裡只有三姐才是真正看燈之人,在燈會上遇見朋友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李清這兩日的活躍,使得李隆基極想見此人一面,而他此時便在城下,正是機會。
“李清,這個名字好熟。”琳笑道:“上次你說發明雪泥的人也是叫李清吧!會不會就是同一個人。”
李琳正要隨口說不會這麼巧,卻發現李隆基臉上雖笑,但目光冷然,緊緊逼視著自己,剛要出口的話又縮了回來,他忽然明白過來,皇上的意思是要自己說‘是!’
他腦中念頭一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