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員大將統軍。這個人,應當是老佛爺一向器重且已證明確實很能幹的龍謙。自庚子年勤王救駕,證明了此人對朝廷的忠誠。其後統帶威勝軍右翼及第五鎮以來。掃平山東匪寇,練兵籌餉,編練巡防軍諸多方面,才堪大用,是朝廷數得上的軍事人才。
第二,彰德秋操已經證明,駐山東第五鎮兵馬精銳,實堪大用。而山東局面欣欣向榮,各地響馬早已被龍謙所平定,不需要留駐一個精銳的鎮臺了。
第三,由於湘贛局面糜爛迅速,涉及的地域廣大,必須從多方進兵,而不是從湖北一個方向驅趕,方可克奏全功。所以,單靠兩湖兵馬,似有不足,就地域上看,從山東調兵是最適當的。
第四,南方一直不穩,特別是兩廣尤其如此。孫文是廣東人,其主要力量來自廣東,必須在廣東駐紮一支強兵方可保南疆無虞。
道理夠充分了。但慈禧還需要想一想。
鐵良和奕劻走後,慈禧獨自想了大半夜。她執掌朝政垂四十年,雖說對軍事基本是門外漢,但對於平衡各方力量的所謂帝王心術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鐵良心裡真正的意圖是什麼,慈禧已經十分的清楚。但鐵良的建議是符合大清利益的,她心裡很是贊同。
朝廷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不是國力的孱弱,更不是民生的苦困,而是大清朝遇到了建政以來的最大危機。海外,孫文等人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透過一次次無謀的舉事,製造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國內,自甲午戰敗後朝廷實施軍事復興計劃以來,隨著八旗及綠營的徹底沒落,新軍成為了唯一的可以左右政局的軍事力量。但這支耗費了朝廷無數財力的武裝的指揮權卻落在了一幫野心勃勃的漢人手中了。現在建成了八鎮陸軍及數個混成協,除了第一鎮,指揮官全部是漢人。旗人掌控的第一鎮戰力如何,慈禧不問可知。雖然久處深宮,但旗人子弟是什麼樣子她一清二楚,哪裡還有一點祖先勇武的遺風啊,除了逛戲園子捧戲子,拎著鳥籠子遛鳥吹牛外還能做什麼?採取以漢人制漢人便成了唯一可行的策略。鐵良是忠臣,也是能臣,與貪婪昏聵的奕劻完全不同,他看出了大清的危機,盯住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四鎮(不含第一、五兩鎮)下手是完全正確的。慈禧完全支援鐵良將北洋四鎮指揮權漸次收回。當然,要妥善安置袁世凱,那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袁世凱後面站著龐大的北洋官僚集團,收權可以,但不能逼反了北洋系。據奏報,北洋四鎮的軍官中,絕大多數知袁大帥而不知朝廷,這是決不能容忍的。
鐵良盯住北洋,但也沒有忘記山東。這就很好。第五鎮本來並不被朝廷看好,朝廷也沒有在其身上花多少錢。當初力主將龍謙的威勝軍右翼擴編為北洋第五鎮,慈禧出於兩個考慮,第一是對袁世凱的牽制,龍謙的部隊與袁世凱的部隊在山東很是打了幾仗,袁世凱灰頭土臉地吃了大虧。培養一支反袁情緒的武裝對於朝廷有利。其二是龍謙救過自己,不能寒了功臣的心。儘管這個人來歷有些不明,年紀也太輕了些。但在逃出北京夜宿破廟的那晚的恓惶無助,慈禧一直牢牢記著。龍謙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出現了,表現堪稱完美,他就是救駕的功臣啊。以後在山東干的也不錯,治軍理財,興辦實業教育,治理黃河,剪平遍地的響馬,都是首功。而且,所有的奏報都沒有說龍謙與孫文亂黨有著任何的聯絡。在立憲問題上,龍謙是少有的讓慈禧感到格外暖心的臣子,一個武將,堅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反對立憲,真是難得。這才是讓慈禧最為滿意的地方。
但是第五鎮不是沒有問題。這支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這一支不弱於北洋四鎮的武裝其實遊離於朝廷的體系之外。軍制自行決定,軍官自行任命,武器自行製造和採購,不經朝廷許可與列強建立了越來越多的關係,聘任外軍教官,與外**隊舉行軍事演習,擅自改編巡防營,從第五鎮抽調大量軍官充斥其中,使其完全脫離了山東巡撫衙門的掌控,只服從於提督衙門也就是他自己。而且還掌握了山東實業,使其有了穩定的財源。在朝廷裡與奕劻等人表裡相助,居心難問。在山東則拉攏了一大批地方官員,現在連楊士驤都越來越少地說他的壞話了。山東已隱然形成了一個新的軍閥集團是鐵良的判斷。這些訊息匯總起來,令慈禧越來越強烈地感到了不安。
總有建議將龍謙調離山東,慈禧一直認為時機不到。現在鐵良借湘贛邊界暴動之機,將第五鎮調離山東,一來讓龍謙離開他精心打造的地盤,二來逼龍謙與亂黨徹底反目,三來加強南方的軍事控制力。的確是一石三鳥的好計。
想了半夜,慈禧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