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哪類電影就更吸引投資;怎麼做營銷賺錢,大家就怎麼去做營銷。這有點吹泡沫的意思,但在泡沫破掉之前,這個現狀不太容易改變。而且我相信,中國電影的泡沫就算碎了,中國電影依舊有重振旗鼓的能力。集團之前有考證過,中國電影不管道路走的多麼曲折,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所以院線的建設是一本萬利的投資,這個不用擔心會白建或者垮掉,回收成本只是時間的問題,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經營院線一定是賺錢的。”
張啟陽講:“你這是從經營院線的角度在看這件事,你換個角度看,從電影人的角度去看,像《賢良》這樣的良心電影,得不到院線的支援,你不覺得這太讓電影人寒心麼?”
張啟媛認真和張啟陽探討:“我不主管院線的經營,對這些事並不是很瞭解。但我知道,一部電影如果能給院線掙錢,院線不可能不支援這部電影。每個檔期都有很多電影同期在上,為什麼有的電影排片高,有的電影排片低,這裡面除了宣傳地推的影響外,影片本身的質量、受眾度,這都是院線重要考量的標準。我之前有聽說,有些電影在上映前,會組織大量的地推團隊,去主流城市的各大影院去找院方談判,影院給他們多少排片,他們就給影院到多少點扣。這樣的電影就算初期排片很高,觀眾如果不買賬,影院掙不到錢,只拿那點回扣,他們還是不會支援這樣的電影。咱們在商言商,這裡面的帳很好算的,院線肯定是支援那些更能給他們賺錢的電影。不賺錢的電影,你就算做的再良心,院線也沒有支援的理由啊。”
“是,你說的沒錯,院線肯定更照顧那些上座率高更能給他們賺錢的電影。但有些電影,沒經過大規模的市場檢驗,就已經被院線淘汰了,這就有點不公平了。就像《賢良》吧,片方就是沒錢宣傳,如果他們有錢能大規模的宣傳一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電影,這電影的吸金力不一定比那些主流的商業片差。”
張啟媛道:“一部電影沒錢宣傳,它為什麼沒錢宣傳?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就我所知,目前中國電影的投資環境非常火,隨便一個專案就能扎到不少錢。對於《賢良》這種已經確定能夠上映的電影了,片方如果想大規模宣傳的話,我想他們一定能找到錢,再不濟去借錢對賭嘛,總之他們有的是辦法在宣傳這塊做足工夫。但他們為什麼不做?這有沒有可能是片方本身對電影的前途就不是那麼有信心呢?或者說,是周圍的投資人對這部電影的盈利能力沒有信心,所以大家才不願意掏錢給這片子做宣發。這樣的電影不在少數,每個月國內院線都會上馬很多新片,這裡面稱得上大宣傳大製作的電影只是少數,大部分電影在電影院上映都是走一個過場而已。這些電影看中的不是票房,他們可能已經從其他的渠道收回成本了,也可能是做這個專案就是故意賠錢在做,不計回報,或者洗錢,或者有其他的什麼目的。這類電影往往都不會做什麼宣傳,也根本不在乎上映後的票房。對於這樣的電影,院線為什麼要給他們加排片支援他們呢?院線不是冤大頭,哪個影院的經理要是給這樣的電影增加排片,那我覺得他離被辭也就不遠了。”
張啟陽探討道:“每年上映的國產電影裡,確實有很多這樣濫竽充數的片子。但絕不是所有沒錢宣傳的電影都是這樣的爛片。有些良心之作,題材稍微有點偏不是那麼主流,或者片子走的是文藝路線,不是賺錢的商業路線。這種電影很難找到大手筆的投資來幫他們做宣傳。”
張啟媛講:“你說的這種文藝片,目前在國內沒有太好的市場,他們主要都是走海外路線,去海外賣版權的,他們根本不在乎國內票房的。他們都不在乎了,院線何必幫他們在乎呢?”
張啟陽站在電影人的角度特別無奈的反駁說:“文藝片怎麼可能不在乎國內票房?國內票房和國外票房不都是票房嗎?哪個拍電影的人會完全不在乎票房啊?他們看起來不在乎國內票房,是因為他們在國內的院線方面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支援,只能寄希望於海外。如果這些拍文藝片的有追求的導演,在國內就能得到充分的支援,他們幹嘛要辛辛苦苦的跑去海外賣啊?”
張啟媛講:“你說的這個就要涉及到國內觀眾的欣賞水平問題了。文藝片在國內它確實不賣錢啊。”
“也不一定就不賣錢。其實這個不單是咱們國內觀眾的欣賞水平有待提高,國外也是一樣,那些發達國家的電影市場,也都是主流商業片最賣座,除了法國‘變態’一點,藝術片可能在法國更受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市場,都是商業片佔主流,觀眾更願意看能讓他們放鬆和開心的爆米花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