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頑固派的口舌,獲得朝廷嘉許,為大規模舉辦電報打通道路。中國自辦電報,不僅需漸開風氣,也因缺少操作經驗,需逐漸試辦,穩中求勝,這也正符合清廷的意旨。早在1874年下半年,李鴻章於津沽塘試驗性的架設了一條電報線,起自大沽,經北塘以達天津,長度近百里,連線各海口炮臺,兵營,這是一條純粹試驗性質的軍用電報專線,“號令各營,頃刻響應”。線路雖短,意義非凡,試辦成功,使當事者信心倍增,趁熱打鐵,大展宏圖。
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奏請架設南北洋電報,線路由天津陸路,循運河以至江北,越長江,由鎮海達上海,匯流排支線全長3000餘里。工程自二月開工,五月即宣告竣工,速度之快,堪稱罕有。津滬線是中國第一條長途陸路電報線,建成開通後,便“南北內外訊息瞬間可通”,加之隨後架設的蘇浙閩粵線,打通了政治中心北京,北洋中樞天津與對外經濟中心上海,南海重地廣州之間的通訊壁壘,使南北洋貫通一氣,呼應靈便,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防軍事價值。此兩條長途電報線,其經營管理模式為官督商辦,雖不在北洋官局之列,但卻是李鴻章所舉辦的最為為重要的事業之一,對中國的未來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兩條線路的成功架設,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成熟的僱聘外國電報公司施工的工程模式,建立了工程資金概算模數等,為電報在中國的推廣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電報這一次之所興辦成功,主要原因,便是日本入侵臺灣的刺激。日本入侵臺灣之後差不多一個月,北京的大清朝廷才獲知詳情,而如果不是林義哲料敵在先,及時率船政水師出征阻止,訊息到達北京時,只怕臺灣已經被日軍佔領了。
在得知訊息傳遞得如此遲緩後,兩宮皇太后勃然大怒,下令興辦中國的電報事業,李鴻章抓緊時機奏請架設電報,兩宮皇太后馬上批准,恭親王和文祥以及醇親王等朝廷重臣也都全力支援,調動大量人力物力興辦,是以僅在短短數月之內,電報便大功告成。
當然,在得知興辦電報的訊息後,一些清流言官們照例表示了反對,但由於臺灣之役給朝野上下的巨大刺激,士林清議這一次也出現了分化,不再是一邊倒的反對之聲。一些人表示贊同,更多的人保持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