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的力量去攻擊匈奴,就像用強勁的弓箭去射擊將要潰破的疽瘡一樣,必然能獲得成功。假若再在西北邊發動匈奴的另一個仇敵月氏國,共同地夾擊匈奴,是完全可以擊敗匈奴的。所以臣還是堅持應該以武力還擊,這樣才能懾服匈奴,保證北部邊郡的安寧。”
漢武帝聽到這裡,又增強了抗擊匈奴的決心。他早在公元前138年,即他十九歲那年,就募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抗擊匈奴的西域盟友大月氏,但一直沒有音訊。聽到王恢現在又提到這事,漢武帝不禁心中又有些暗自得意,自負比其他人技高一籌。
韓安國也是不依不饒,他明知道漢武帝有心抗擊匈奴,但他還是想把漢武帝勸說過來。他說:“臣聽說用兵的人能夠以飽待飢,以治待亂,以逸待勞,這樣才能夠每戰必勝,伐國破城,坐而制敵。這是聖者用兵的原則。臣又聽說,衰止的大風吹不起羽毛,力量用盡的強箭穿不透薄薄的魯縞。有盛必然有衰,有朝必然有暮。現在要動員所有的軍隊輕易進攻,長驅深入,很難立功的。這是因為所有的軍隊一起前進,就會互相妨礙,分開前進又會前後脫節。前進得太快,糧草又跟不上,前進得太慢,就會喪失戰機。這麼多的人馬,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走不到一千里,人馬便會沒有吃的。像這種情況,正好像兵法書上所講的‘遺人獲’,就是把好機會都給敵人送去了。是否還有別的妙計,可以擒住敵人,這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了。不然的話,臣看不出深入敵境會有什麼利益。所以臣認為要在出擊匈奴的問題上慎重考慮。”
韓安國這時的口氣已經不像最初那樣強硬了。他也知道漢武帝已經早有反擊匈奴的計劃了,所以極諫之後,見事不濟就很快做出了讓步。
王恢進行了一番補充,他對漢武帝說道:“經霜的草木很怕風吹,如鏡的渭水可以照出形影,有頭腦的人不會受到言語的擾亂。現在臣所說的進擊匈奴不是深入敵境,而是把單于引誘到邊境上來,我們選擇精銳的騎兵和強健計程車兵,設定埋伏,做好準備,利用險要地形,加強警戒。我們的陣勢一旦確定下來,左右前後都有兵力,包管可以擒住匈奴的單于。”
這是一場激烈的針鋒相對的辯論,主戰派和主和派都充分地列舉了自己的理由,辯論進行得比較深入,漢武帝從這次和戰辯論中找到出兵反擊匈奴的理論依據。他一開始就給這次辯論定下了主戰的調子,王恢又強調了反擊的好處和誘敵的必勝結果,所以漢武帝理所當然地拍板決定採納王恢的建議,準備以武力反擊匈奴,而且不準備長途跋涉,要設計讓匈奴人自投羅網。那麼,大行王恢到底有什麼樣的好計策呢?
設伏馬邑與斷絕和親(1)
大行王恢向漢武帝彙報的伏擊計劃是雁門馬邑的一個土豪叫聶壹的給出的主意。
公元前134年,即第一次和戰辯論之後,主戰派沒能如願以償,但也得到了一部分下層人民的支援。雁門馬邑(今山西北部的雁門一帶)的土豪聶壹也是反擊匈奴的積極支持者。他聽說主戰派在第一次辯論中受挫,就自己謀劃了個主意,到京城裡找到主戰派的代表大行王恢。
聶壹對王恢獻計說:“匈奴雖累犯北郡,但一直還是和大漢和親。他們不會懷疑我們有突然反擊的軍事計劃。我們只要把他們的主力引誘進來,用精壯的伏兵襲擊,一定能打它個措手不及。”王恢聽了之後很受啟發,這才向漢武帝彙報,因此有了第二次和戰辯論,大行王恢取得了漢武帝的支援。下面就是王恢和聶壹的具體行動了。
王恢先派聶壹帶著貨物到長城外與匈奴交易。聶壹拜見了軍臣單于,說他願意獻出馬邑這個地方。軍臣單于覺得很奇怪,就問:“你是個商人,怎麼能讓我得到馬邑城呢?”聶壹馬上說:“我有一計,可以使大王不費吹灰之力盡得馬邑的財物。”軍臣單于一聽有利可圖,馬上來了精神,他急忙問:“請詳細談一談。”聶壹回答:“我收買了一些人,現在混在馬邑城裡,只要殺掉漢朝的幾個官吏,就可以拿下馬邑,大王只要派兵火速接應,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時候,只要大王賞賜一些財物給我們這些人就行。”軍臣單于利慾薰心,他馬上就答應與聶壹合作。他怕其中有詐,就先派幾個心腹跟聶壹到馬邑去,但等聶壹動手,就發兵接應。
聶壹回到馬邑,暗地裡讓漢朝在馬邑的官員殺死幾個囚犯,把人頭掛在城門上,哄騙匈奴的使者說:“我已經取了漢朝官吏的人頭。你等速去請單于進城。”匈奴使者飛也似的向軍臣單于報信去了。
軍臣單于一聽使者的彙報,便興沖沖地帶領著十萬匈奴騎兵前來接收馬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