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廠見習,學習使用和維修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所以當段氏二十五歲,從德國學成歸國時,他就成為當時落後的中國鳳毛麟角的、也是史所未有的現代化青年軍人了。

這一計德式的軍事教育,對段祺瑞後來的為人、從政、練兵、帶兵,都太重要了。第一是在心理上,他一生崇德。據說他以後偶爾生病,要服食西藥時,他首先要問明,是否是‘德國製造’?連小小的阿士匹靈,他都堅持非德制不服雲。近現代中國崇德的最高領導人,非段一人也。後來的蔣介石、毛澤東都害有崇德癖。蔣氏當政後,他治軍組黨,都以德意志為理想模式。毛澤東也最看重普魯士,並且說過:‘如果中國是德意志,湖南就是普魯士。’德國人的好處是苦幹、誠實、愛國、重規矩、守紀律、做事有效率,歐洲大陸,無與倫比者。但是任何民族,有其長必有其短。德國人為人處世,過社會生活,往往也就獨斷專行,對‘絕對主義’(Aboslutism),有其偏好。朋友,我們的‘老蔣總總’和‘毛故主席’,都是如此呢。成也由它,敗也由它。我們的‘段老執政’,也是如此也。沒啥稀奇吧,此是後話。

可是在段氏從德國回國之時,卻懷才不遇,被冷落了好一段時間,始學有所用。何以如此呢?我們還得回頭翻翻‘導論篇’,簡單的說個所以然。

陸軍轉型,晚於海軍

筆者在拙作前篇‘晚清七十年’裡,曾不厭其詳的討論過我國海軍現代化轉型的故事。因為‘堅船利炮’,原是林則徐時代搞‘師夷之長技以制度夷’的第一個目標,(也可說是近現代中國搞‘四化’的嚆矢吧。)到‘同治中興’時代,中興名臣,尤其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曾停辦舊有的‘水師’,而集中全力去發展現代化的新海軍。在導論篇裡,筆者曾一再提到,他們以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居然從無到有的,建立了當時遠東最強大的一支現代海軍(其實力竟然超過當時英國的‘遠東艦隊’)。不幸的是,這朵鮮花,卻插在狗屎裡。那個顢頇、腐敗、落伍、無能的滿清大朝廷,卻不能與這個一枝獨秀的新海軍相配合,結果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使數十年搞堅船利炮的洋務(也就是四化工作),前功盡棄。

在光緒初年,李鴻章對陸軍現代化,也並沒有忽視呢。上節所敘述的,段祺瑞受教‘北洋武備學堂’,便是近現代中國陸軍轉型的開始。只是它略晚於海軍罷了。其原因,第一是,當時中國人所最羨慕的原是洋人橫行世界的‘鐵甲’。對陸軍他們倒還有若干自信,不急於改革。第二便是,驕傲而又有實戰經驗的湘淮兩軍的將領,既藐視,又嫉妒新陸軍的建設。這一強大的內在阻力,縱是李鴻章也不易克服,所以陸軍的轉型運動,就略晚於海軍了。

因此當段祺瑞一夥,從德國學成歸國時,一時卻苦於有志難伸。因為大清帝國雖有此現代化的陸軍人才,而無此現代化的陸軍軍制。有新式訓練的回國留學生,就只好在舊制軍隊的‘隨營學堂’裡,去做做學非所用的低階教官了。這一尷尬,不但是段祺瑞的遭遇,連晚一輩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都還有說不盡的類似經驗呢。(見拙作‘李宗仁回憶錄’,第二、三編)這也就是筆者近數十年來,曲不離口底‘轉型論’的重點所在了。從舊制轉新制,其過程是長期的,也是十分艱難困苦的。孫中山所謂‘破壞難於建設’是也。不破不立,可是‘破’往往就更難於‘立’了。

從新建陸軍師長到六鎮副帥

想不到清末陸軍轉型的難題,最後卻被日本人,給一下解決了。中國舊式陸軍在甲午一役,被日本人摧枯拉朽的擊敗之後,中國軍制的轉型問題,就再也沒有反對了。因此,‘新建陸軍’也就隨之呱呱墜地。

在導論篇中,我們已詳細交代過,甲午敗後,清廷在德籍洋員漢納根策劃之下,乃決定練‘新軍’十萬人來重建國防。當袁世凱受命至小站(一八九五)出任此艱鉅時,他就要尋覓現有的陸軍專才,來幫助建設新軍。這樣,那批從德國歸來的陸軍留學生,就被袁世凱一網全收,進入小站,作其基本的幹部了。其中佼佼不群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漸漸地也就變成袁世凱‘新建陸軍’的三大支柱,所謂‘北洋三傑’的龍、虎、狗了。

迨庚子拳亂之後,袁世凱當上了北洋大臣,做了宰相,他乃把他原有的新建陸軍擴大為北洋六鎮(六師),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不用說段祺瑞、馮國璋等都分別晉升為六鎮的統制(師長)。袁世凱因預防他這些部將逐漸形成他們自己的系統,他乃不時將各鎮統制互調,庶幾‘將不專兵’(這是中國防制藩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