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為惡風,喜來自東面的朝陽,忌怕西曬的烈日。位於住宅西北方位的樹木,在冬季既可以抵禦寒風,保護住宅周邊溫暖氣場,每天還可以遮擋烈日,在西曬的時候為住宅製造樹蔭;但位於住宅東南方位的樹木,效用卻恰恰相反,不僅在炎炎夏日擋了清爽送風之路,但阻隔了舒適陽光的照耀,彼此的優劣顯而易見。
商家看中的那棟別墅,門前樹木既沒有堵塞於大門中間,樹木本身也大小合適,並無阻礙交通的顧慮;而且樹木鬱鬱蔥蔥,造氧功能令家居氣場常保清新;更可喜的是,此樹剛好位於別墅的正西方,每到西曬之時,樹木形成的樹蔭幾乎籠罩住了整個別墅區域,在炎夏季節裡,感覺特別的涼爽舒服,筆者認為這棵門前之樹,不單沒有風水之礙,還具風水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編輯發表於2008年12月26日《羊城晚報》 。。
商業風水評點之“華標品峰”(1)
詮釋擁江而居的風水格局①: 珠江沿岸人氣財氣兩興旺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珠江的兩岸,一直都是廣州房地產豪宅的聚居地,但從風水學而論,一條珠江也因其水流的急緩和走勢,而導致依江而居的人的運程各有不同。
和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
風水學中,風是影響氣場變化的根本,水是人們的養命泉源,人類文明聚居繁衍生息的發源地,無一不是在氣候適宜的流域交匯處,因為在這樣環境下的和風活水,往往能凝聚風水學上稱為“生氣”的健康清新空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就成就了華夏文明的崛起。我們的先輩早就發現,風與水是左右氣場、影響人們生活環境的最大因素,正所謂“和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
土地富饒、氣候宜人的珠江流域,很自然成為南方地區適宜人居的另一風水寶地,三江交匯的羊城,更發展為全國經濟版圖上一顆重量級的璀璨明珠。縱觀廣州城區的整個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發現貫穿城區的珠江各線支流,成為城市發展壯大的重要依靠和擴張紐帶。
歷朝歷代的商業重地
廣州的河北地帶,地勢因背靠群嶺、面向珠江而氣場適宜,於是藉助其地域上坐北面南、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而率先起步,自數千年前秦漢建城至今,一直成為廣州政治經濟人居發展的重地。“靠水旺財”的風水諺語,正好刻畫出羊城這片肥沃土地的經濟發展歷程,特別是城區的珠江兩岸,自古就成為羊城對外通商的命脈所在,無論唐宋時期或明清民國時代,珠江兩岸都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商業集散重地,靠近珠江沿岸的區域,如西關、南岸、東堤等,則是歷朝歷代商埠的彙集之地,商鋪富賈林立、財氣滿布,經多個世紀的歷史沉積,豐富的氣場底蘊使珠江沿岸地區的財氣,一直保持著長盛不衰,商業氣氛異常濃郁。
市政催旺珠江兩岸
近年來,市政府針對珠江兩岸的一系列民心工程,令珠江沿岸的外部環境不斷改善,使之變得更加適合人居,沿岸的居住人氣得以迅速飆升。珠江沿岸在旺財傳統氣場格局的基礎下,又呈現出旺丁招財、商住兩宜的新趨勢。
珠江各段的氣場特徵
從風水的角度,同是一條貫穿廣州城區東西南北的珠江支流,會因其所處的方位地形、地貌,江面的寬窄、深度、流向及兩岸建築橋樑、歷史人文等差異,而產生各自不同的氣場特徵。地形地貌上,從沙面島所在流域開始,入穗的珠江剛好在此形成分流,壓力的減少使進入老城方向的江水走勢驟然變得緩和,同時,由於這段江面走向出現轉變,改為自西往東流,這使得江水往南匯集大海的動能大幅趨弱,東西走向也使水流動能徹底擺脫了季節性風力的約束,一年四季都可以保持風平浪靜的態勢,令這段區域內的氣場變得更加穩定,給藏風聚氣以利人居創造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緩流有助好風水
這種好風水的氣場格局,一直保持到東向的二沙島附近,往後隨著江面的變闊與往南,緩流的狀態開始改變,水流促急風能也開始相應增大,沿岸藏風聚氣功能的維持變得越來越艱難。沙面島往東的支流因環境更適宜人居,自古開始就成為人口聚集與通商往來的中心,特別是位於沙面島與二沙島之間的那段江面沿岸,經歷了幾千年滄海桑田的人居洗禮,歷史悠久、民眾聚居導致丁財兩氣暢旺非常,人文氣息根深蒂固。
“華標品峰”居藏風聚氣之地
探究所得,即將在6月份推出的“華標品峰”,正好坐落在這片藏風聚氣的沿江地段的偏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