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魏國有司州、朔州、恆州、定州、殷州、冀州、燕州、幷州、滄州、相州一少部分。
原幷州,分為幷州、朔州和恆州三州。
原幽州分為幽州、燕州、安州三州。
原冀州分為冀州、殷州、滄州、定州。
至於司州則從三州各出一部分。
如今魏國十一州,確實每一州不大,但是更好統治,而且避免了擁兵自重。
劉義隆從這幾年看出來一些東西。
當初他拿下涼州,將涼州南部幾郡建立秦州也算是避免涼州過大不好治理。
如今宋國疆域廣大,他不得不想,萬一有人想擁兵自重呢,這個可能性不高,自己活著倒是能夠壓制,那以後呢,不能留下隱患。
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益州和荊州,兩地太大,應當分開,否則到時候,一旦自己不在,有心人從中聯絡,恐怕會出事,雖然兩地如今駐軍並不多。
但是不得不防,尤其是益州,益州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殷商時期益州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
公元前311年,秦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
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內,先後分置蜀郡、犍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寧郡、永昌郡、漢中郡、廣漢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東郡、益州郡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
漢末三國,劉備在此建立政權意圖再造大漢。
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攻佔綿竹,兵臨成都,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魏泰始元年(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曹魏滅亡。
晉朝建立,司馬炎分益州為梁、益二州。
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益州刺史毛璩遣譙縱等領諸縣氐兵東下征討桓玄,士兵不願離鄉,譙縱當時在軍中擔任參軍,譙縱深得軍心,,推舉他為首領,同年,譙縱自稱成都王,建立西蜀政權。
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宋王劉裕派兵討伐譙縱,譙縱兵敗自殺,西蜀政權滅亡。
宋元嘉元年(公元423年)太子劉義隆登基,合梁、益二州為益州。
本來是為了方便治理,但是益州確實有很大隱患,劉義隆突然覺得當時的決定有些草率了。
於是,劉義隆打算修正這個錯誤。
第二日,劉義隆在大朝提出了這個問題。
“朕打算將益州分為梁、益二州,以方便治理,否則益州過於龐大,不利於治理。”
徐麟很是聰明,第一時間就想明白劉義隆的意思,這是要分權,否則刺史的權利過於大了,雖然刺史不得過問軍權,但是大家對於刺史都有了固有印象。
“陛下,臣以為益州之大,足以分四州之地。”
徐麟說完劉義隆也震驚了,確實,哪怕分出劍閣和漢中等地依舊很大。
所以徐麟所說很有價值。
劉義隆不等人出來反對,道:“徐卿作為百官之首,當為朕分憂。”
徐麟很是聰明,道:“臣職責所在。”
睡夠,徐麟接著道:“陛下,臣以為,益州北部三郡陰平、漢中、梓潼三郡為梁州,治所漢中,廣漢、巴西、蜀郡、犍為、巴東為益州治所成都,越巂、雲南、永昌三郡為雲州治所云南,建寧、牂牁、興古三郡為建州治所為建寧。”
劉義隆先是點了點頭道:“益州和梁州可以,雲州就稱滇州,建州就稱貴州吧。”
“陛下英明。”
劉義隆之所以改兩州名稱,主要是雲州不是後世北方的嗎,而且那三郡之地就是後世的雲南,簡稱滇,所以劉義隆就用滇州這個名稱。
至於建州,那可是東北的地名,況且牂牁等幾郡差不多就是後世的貴州,不如這就叫起來吧。
劉義隆也思索了一下,雖然主要地點還在益州,但是,北方門戶大開,南方也不再在益州掌控之下,除非四州聯合,否則很難成事。
接著,劉義隆又道:“朕打算將州一級最高官員改為州牧,不知意下如何?”
其實刺史和州牧在這個時候只不過一個稱呼,但是刺史更多是一個監察的名義,而州牧又牧養百姓的意思。
劉義符道:“陛下,不可,州牧權利過大容易形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