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盡黃沙始見金 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樂大典》殘卷 字數:3404
兩天後,季凡終於盼來孫明學的答覆,“關於藝術瓷巡迴展一事,經過我們院裡研究,原則上同意你的這個計劃,不過還有一個附加條件。”
“別說一個條件,就是十個條件也沒問題,孫院長你說吧,到底是什麼條件,你老可別趁機獅子大開口啊!”
“臭小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堂堂一院之長,有你說得那麼不堪嗎?”孫明學在電話裡笑罵道,“你也知道現在有大量的中國文物流散在海外,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文物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可是由於資金畢竟有限,導致重金搶購這些文物實在有心無力,因此不乏由企業出資拍賣,再捐贈給國家。”
“原來是讓我回購文物啊!這沒問題,不知是什麼文物啊?”
“下個月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有一本《永樂大典》殘卷,希望你能幫著院裡拍下來。”
《永樂大典》!季凡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對於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他並不陌生,英國人曾以號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術性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為榮,不過跟這部《永樂大典》比起來根本不值得一提,僅僅4400多萬字的字數,尚不及《永樂大典》3億7000千多萬字的八分之一。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尤為難得的是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儲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地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
《明樂大典》分為兩個版本,原永樂皇帝下令編著的正本一直深藏於皇宮內院,卻不知何緣故,失傳已久,被一些學者稱為這是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而做為嘉靖皇帝重新抄錄的副本本來深鎖禁宮多年,按理說收藏環境不錯,但是由於疏於管理,少有問津。歷經火災毀壞、義和團起義、英國聯軍入侵等戰亂。以及人為偷竊等原因,直接導致數量劇減。自大清康熙年間始,一些官員偷偷地從皇史往外夾帶。到了清朝末年更是變本加厲,咸豐年間,每到冬季來臨時。看守紫禁城的官兵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以往非常注重禮儀形象地官員們怎麼突然之間一個個變得大腹便便呢?
原來這些人早上到翰林院時,帶著一件棉袍,包得如同兩本《永樂大典》大小,等到晚上離開時,再把棉袍穿在身上,將兩本《永樂大典》裝在包袱中,這樣將書神不知鬼不覺偷出宮中。
接下來這些大腹便便的官員鬼鬼祟祟出落於洋人使館前。從身上袍子裡面掏出整本黃皮封面的《永樂大典》賣給洋人。一本書獲利才不過十兩銀子。
光緒年間一位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100多冊。文廷式死後。這些書又被其後人出售,賣給洋人或古董商。
1900年,隨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更給《永樂大典》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毗鄰東交民巷的翰林院成為戰場,藏書四散毀損,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有的甚至將其代替磚塊,構築工事。這場災難過後,《永樂大典》喪失殆盡,僅存的數百冊也散落世界各地。
如今碩果僅存的《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也不過400餘冊,800多卷而已,可謂彌足珍貴。
“孫院長,你可真瞧得起我,竟然讓我拍賣這種大部頭的東西,我恐怕能力有限,力所難及呀!”
“據我們院裡專家估計,這本殘卷大約在五百萬元人民幣左右,這點小錢對你這個暴發戶來說,那還不是毛毛雨啦!”
“才五百萬而已?”季凡在心裡不由大大畫了個問號,這種國寶級的文物不應該只值這點錢吧!
據說解放前地一天,有一個喜歡收藏地老先生在北京琉璃廠閒逛,他無意之中在一箇舊書攤上發現了一本破舊的大書,書皮是黃色的,他翻開裡面地內容一看,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