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帶著內心固有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事實上,內心的認知完全無助於我們認識世界,內心只會編織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們怨恨敵人或瘋狂地依戀所愛的人,由此產生人生中的諸般困惑。內心會製造種種假象,如同技巧嫻熟的演員自如操縱觀眾的情緒一樣,讓你感到恐懼與罪惡、焦慮與沮喪。因此,你若想追求當下實相,應珍視靜默,在禪修時將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過於珍視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靜默的主要障礙,我們該如何拋開內在的思想?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精煉“覺知當下”,非常仔細地覺知當下的每個時刻。這樣,你就根本無暇去評價過去發生的事。當你在注意或評論已發生的事時,就無法專注於當下,這猶如因沉湎於回憶舊訪客而忽略了新來者。
延伸這個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會的主人,正在門口招呼客人。若客人進門後主人便開始和他攀談,此時主人就無法盡到招呼每一位來客的責任。
由於每時每刻都有客人來訪,主人必須不停地招呼,與其中某位訪客交談就意味著錯過下一位來客。禪修也一樣,你若專注於回憶依次進入內心世界的一樁樁往事,就會錯過隨之而來的下一樁。
→虹→橋→書→吧→BOOK。
第6節:第一章 禪修的基本方法(4)
如果能夠心無旁騖地完全專注於當下的每一件事,你就無暇顧及內心的感受,這便是精煉“覺知當下”。精煉“覺知當下”、深化內在靜默的過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氣放下三四十年來一直揹著的沉重包袱。放下吧!這樣你會感覺到極大的解脫與輕鬆,從此無牽無掛。
另一個深化內在靜默的有效技巧是認出“思想間的空隙”。以敏銳的正念,仔細留意一個念頭結束而另一個念頭開始之前——就是那裡,那個間隙便是靜默!
起初,“思想間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間,但當你感受到這一瞬間的靜默時,你會開始慢慢熟悉它,而靜默的時間也會因此延長。請記得,靜默是很害羞的,若聽到你在評說她,她就會立即消失!
靜默令人愉悅
若能放下內在的一切思想,並安住於“靜默地覺知當下”中,只要時間夠久,便能瞭解這種經驗是多麼令人愉悅而美妙。比起種種分心雜念,靜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你若瞭解這一點,靜默將會變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靈應趨向靜默,尋求靜默,真正必要時才動用思想。我們腦中的多數思想其實毫無意義,只會讓自己感到茫然與頭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輕鬆愉悅地專注於追求內在的靜默。
“靜默地覺知當下”是禪修的第二階段。對於禪修的第一、二階段,我們應付出更多時間,若能完成這兩個階段的練習,表明我們已在禪修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這樣,我們便能在靜默的“當下”之中,體驗到無盡的安定、喜悅,以及隨之而來的智慧。
第三階段:以“呼吸”為覺知物件
倘若我們希望禪修更進一步,此時就不必去覺知內心所想到的每一件事,而是隻選擇一件事,於靜默的當下去覺知。我們可選擇呼吸的經驗、慈的概念、觀想一個有顏色的圓輪,或其他幾個並不常見的事物作為覺知的物件。以下我將要描述的是:於靜默的當下覺知“呼吸”。
專注勿分心
當你的內心開始持續關注一件事而不作他想時,必會體驗到更多的安定與禪悅。此時我們會發現,分心會造成多餘的重擔,猶如有6部電話同時響起,我們若捨棄5部而只接聽一部電話,即是一大解脫。想要專注於呼吸,先要了解分心即是重擔,這點很重要。
安忍是捷徑
你若能小心謹慎地努力實現“靜默地覺知當下”,會發現自己能輕易地把覺知轉到當下的呼吸上,而且能不間斷地連續覺知呼吸,這是因為你已移除了“入出息念”(呼吸禪法)的兩個主要障礙。第一個障礙是內心習慣於回憶過往或思慮未來,第二個障礙是先入為主的內心思想。所以,我才會先教導“覺知當下”與“靜默地覺知當下”,以此作為更深邃的“入出息念”的堅實基礎。
我們時常看到,禪修者會過早地進入第三階段來修習“入出息念”,而彼時他的內心還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跳躍,尚未放下內在的一切思想雜念。
▲虹橋▲書吧▲。
第7節:第一章 禪修的基本方法(5)
這便是準備工作未做好,就想修習“入出息念”。這樣很難修習成功,很可能因挫折感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