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閿���羆�杏諼迦氪κ瀾緄囊恍〔糠侄�懦�淥�糠鄭�簿褪牆��羆�性詼院粑�母芯跎希��蝗プ⒁饃硤宓鈉淥�芯躉蟶�簟:粑��晌�憒遊迦氪κ瀾緗�肽諦牡奶そ攀�! �
當成功地持續專注於呼吸時,你將會發覺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會察覺到聲音停止的那個瞬間,因為它的本質即是逐漸消逝。這種消逝就像肉體的死亡一般,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而非突發事件。
BOOK。←紅←橋書←吧←
第15節:第二章禪修的障礙(3)
你在坐禪結束後,花一點時間來回顧禪修(如第一章所建議的)時,通常會發現心將不受任何聲音的影響。你也會發現身體已消失,感覺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關於腳的訊息,唯一覺知的只有呼吸。
當部分身體似乎消失時,有些禪修者會感到驚慌,這顯示出他們對於身體的強烈執著,亦表明欲貪正在運作,會阻礙禪修的進步。通常你會在不久之後逐漸熟悉身體消逝的感覺,並開始喜歡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靜。在此期間,不斷鼓勵你斷除執著的,是由“放下”產生的自由與喜悅。
接著,隨著呼吸的漸漸消失,你的心中將充滿莊嚴的禪相,這時你才完全去除欲貪,不再涉入五入處的世界。於是,你感受到禪悅,並最終來到了禪那的門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經》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處的世界,你就越會感覺到禪悅。你若想要體驗完全的禪悅,就要完全去除五入處的世界。”
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禪定的主要障礙,西方的禪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們一般都認為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實並非如此,嗔唸的物件,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禪修的物件。
對自己生嗔
對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現是:不讓自己狂喜、安定或禪修成功。這與西方人的性格特點較有關係,根源則在於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對自己產生嗔念,很可能會導致你無法深入禪修,對此你應當注意。我是在好幾年前,聽某位西方尼師談到她的禪修經歷時,才發覺這個問題的。她禪修時經常可以深入到幾乎就要進入禪那狀態,她說自己已經站在禪那的門口了,卻無法進入,障礙就是她自覺不該得到這份快樂。實際上,那是她對自己的嗔念阻礙了她,她不願讓自己體驗禪悅。從那時起,我在許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樣的情形。有時當禪修變得安定或令我們感到快樂時,我們便以為一定是哪裡出錯了,於是會對自己生嗔,不允許自己快樂與自在。
以這位尼師為例,她很清楚地看見介於自己與禪那之間的是細微的嗔念障礙,她自認為不該得到禪悅。為何不該呢?她確實應該得到禪悅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有些則違反了佛陀的戒律,或使人生病或有可怕的副作用,但禪悅沒有任何副作用,也沒有不合理,而且佛陀分明是在頌讚它們。
如果你仔細審視自己的禪修方式,可能會發現自己同樣遇到了嗔唸的障礙,但並非在到達禪那之前遇上。你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禪修階段,在不允許自己高興時碰到它,當時你可能更喜歡忍受痛苦,甚於享受安定與快樂,也可能認為自己不應得到快樂、禪悅和自在。
不願得到快樂,就意味著你有罪惡感。當某人被發現有罪時,法律的懲罰通常會隨之而來。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罪與罰是分不開的。我們若對某事抱有罪惡感,想到的下一件事就會是自我懲罰——否定自己應得的某種愉悅、快樂或自在,而西方人就只會不斷懲罰自己。真是瘋了!
▲BOOK。▲蟲工▲木橋▲書吧▲
第16節:第二章禪修的障礙(4)
善待自己
我們可以練習慈心禪,讓自己放鬆一下,以便克服嗔唸的障礙。你應對自己說:“通往內心之門已經完全向我敞開,我允許自己快樂,允許自己安定,我要善待自己。在此次禪修中,我要有足夠的善意,讓自己得到安定與大喜。”
你若發現難以對自己施捨慈心,就問自己為什麼吧!也許你心中有根深蒂固的罪惡感,以致你還在期待懲罰,不肯無條件地寬恕自己。
佛教的倫理之美在於,它不在意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也不在意你受到了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你仍然可以完全原諒他們。我曾聽人說有些事是無法原諒的,但那不符合佛教的倫理。在佛教中,沒有什麼事是不可原諒的。幾年前,一個精神錯亂者跑到蘇格蘭某所小學,殺死了許多小孩,此後的某次宗教儀式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