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3部分

趙石眼睛立即眯了眯,為難道:“方大人,趙石不過一介武夫,朝廷想要用兵,我還能說上兩句,但科舉之事,我若開口,怕是不妥當吧?”

這確實是在給趙石出難題,他也有些想不明白,為何吏部那裡一紙文書的事情,非要經他之口來說,不由本能般的警覺了起來。

不過他不知道,科舉案這個流毒深廣的難題,之後會和他牽扯的越來越深。(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交易

此時,張世傑也板起了臉,“方大人謬矣,大將軍征戰日久,如今得勝還朝,面君之時正應自謙自抑,為眾軍之表率,如何能於君前擅言科舉之事,豈非給朝野上下驕狂之感?方大人又欲置大將軍於何地?”

這樣的指責,已是非常嚴重了,話裡的意味,往輕了說,會讓君臣離心,往重了說,便是故意陷大將軍於不義,兩條,皆是人臣之大忌。

這話私下裡說出來,已滿含警告之意,若是上了奏摺,必定為朝爭之開端,風波所及,結果很可能比科舉案要嚴重的多的多。

張世傑就是張世傑,一句話,不但讓方謙臉色變了,不安的扭動著下身體,連趙石聽了,也有些彆扭。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方謙,趙石都明白,但這麼個說法,若是傳出去,吏部,禮部不好受之外,趙石這裡恐怕也要多些麻煩出來。

不過張世傑為大理寺少卿,掌握著都察院,可以說,此時前程已經極為明瞭,正在向言官刑判的最高峰攀登。

也許用不了多少年,不是掌御史臺,便是要做大理寺卿正的職位,這兩個地方,不管哪一個,都要講究一個秉持公義,不徇私情,這麼說話也是理所當然,可以說非常恰當。

但無論御史,還是大理寺這樣的地方,對於朝廷文武來說,可都不是什麼討喜的地方……

“張大人怕是誤會了,你我皆知,朝廷正用人之際。朝廷屢開恩科。皆緣於此。然值此之時,科舉案發,方才談及周大人,非是老夫對周大人有何成見,而是其人有誤國事,更阻了士人晉身之途。”

“本來,西夏方定,今科士子。多要前去西北地方任職,但如今已成兩難之局,今科進士,若再赴西北,必有流放之嫌,若不去西北安置,後患也是無窮,所以說,周清此人,實是罪該萬死。”

“若只如此也就罷了。也不至於讓吾等為難至此,但無論吏部。還是禮部,甚或中書諸位大人皆以為,此非一時之難也……”

“士子譁亂,裹挾朝廷,此例本不可開,此風更不可漲,然今時今日,朝廷為安蜀人之心,為平秦人之怨,處置已然略偏軟弱,之後士子職位,再為此事所擾,定然遺毒於後世子孫……”

“所以,諸位大人商議,懇請大將軍在陛下面前說句話,要知道,大將軍於蜀中,素有威名,蜀人皆……敬畏莫名,如今又有西北諸事處置之權,向朝廷討要些人手,治理地方,也算名正言順。”

“如此一來,可立解朝廷之憂也。”

這話說的就極為明瞭了,換句話說,朝廷就是想借大將軍趙石的名字,來震懾一下蜀人,顯然,這也是無奈到了極點的選擇,恐怕,這不但是中書的意思了,而且,皇帝陛下也應該知曉此事才對。

趙石心裡掂量了一下,他是真的沒想到,回到京師碰到的第一件麻煩事竟然是這個,心裡實在有些膩歪。

要知道,他開口說一句並不打緊,但這話必定是要傳出去的,這麼一來,他是實實在在的當了一次惡人。

秦人士子未必有多感激,蜀人士子那裡必定要懷恨在心。

當然,對於他來說,名聲好壞已經無所謂,反正從當年入京到現在,他的名聲在士人眼中,本就不好。

但這次本來就是讀書人自家的事情,卻要賴在他的頭上,怎麼想都有為人刀柄的味道在裡面,讓他很不舒服。

於是,他臉上掛著的笑容頓時沒了蹤影,目光在張世傑和方謙臉上來回掃過,百戰方還,征塵未去,一旦冷下臉來,頓時便有了統領千軍萬馬的威嚴和肅殺,張世傑和方謙兩人臉色立馬便白了幾分。

良久,趙石才冷笑了一聲,“我要一個戶部侍郎的位置,不管左右都成,趁著年根兒,趕緊讓人騰位子,放心,不分戶部之權,但侍郎職責所在,戶部做的要好看些,這人之後要兼國武監祭酒,給齊子平找個差不多的職位安置,轉告那什麼諸位大人,別耍心眼兒,又給我這個大將軍扣什麼帽子。”

實際上趙石這是獅子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