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中間的區別,看似不大,卻有若雲泥,只要稍微有著些政治嗅覺的人,便不會將兩件事等同來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李承乾任職樞密使,他是出了力的。
一語定之,一語罷之……那是皇帝陛下的權威……一旦越過這個底線,或者給人以朝廷樞密使之職,晉國公竟可任意任免的話柄,麻煩也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好了,他身在外間,算是隔岸觀火,少去了許多的糾結。
其實,他也不用想那麼多。之後他人還沒到長安。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前因後果。
李承乾的侄兒出事兒了。當街殺人,最少最少,都是個流配千里的罪過。
有人會說,一個樞密使,連侄兒殺人這點小事都擺弄不了?讓人頂罪也就完了唄。
那純屬胡扯,大秦的地方官吏,最喜歡這樣的案子,而且還在這樣一個時節。只要揪住了,就別想讓人放手。
這可是一舉成名的大好機會,同樣也是最有力的籌碼。
多年之前,趙石的大舅哥可不就被個縣令給押在牢裡,為的還不過是幾畝荒田這樣的小事?
這個呢,一個是因為大秦吏治確實清明,二來呢,也是由於官員有著操守,他們注重的是治下或者鄉里風評,一旦在任上有了剛正不阿的名望。那麼,對於他們的宦途會有著極大的助力。
不管得罪了什麼人。上官也只會褒獎,不會打壓。
而這事,沒鬧到朝野盡知,由此,李承乾的政治價值確實也得到了體現,他將這事壓下來了。
這十分的不容易,趙石可以想象,老李到底被鬧得有多焦頭爛額。
李承乾無子,李氏一門也就這麼一個繼承人。
可以想象,在這個時節,一旦鬧的路人皆知,李承乾這個侄兒李清會落得怎樣一個下場。
於是,也就有了李承乾的自動請辭之舉,這同樣是一種妥協,咱和李圃一樣,自動請去,殺人不過頭點地,若再折騰,這個位子咱還就厚著臉皮坐下去了。
侄兒犯法,最多他也只是個上書請罪,陛下申飭兩句也就完了,還動搖不了他樞密使這個寶座。
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們的怨氣。
趙石覺得,老李這是趕上了,實在是倒黴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實也正是因他無子,在請辭之後,才會得到這樣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後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霧裡看花,在趙石這裡卻輕鬆做到了洞若觀火,這就是權勢的好處。
知道了來龍去脈,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這都是相輔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乾乾脆脆的離開了長安,長安豪門鄭氏家主,鄭老爺子也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兒。
這位老大人的身後之榮,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
賜爵,恩蔭,追號等等一概不缺,禮部辦喪,文武百官皆至,皇長子觀禮,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撰寫的祭文,尊榮之處,猶勝於當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死後。
甚至加上去年時去世的兩位大將軍,都不如這位來的榮寵兼備。
鄭家辦喪辦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轟動成安來形容,這就是鄭家的底氣。
但在趙石看來,這也是鄭氏一族最後的輝煌了。
鄭家鬧分家已經鬧了些時候了,鄭老爺子一死,所謂的長安鄭氏也進入了倒計時,到時候,長安估計會多出許多姓鄭的大小門戶,長安鄭氏也再不能以一個整體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這樣的鄭氏,不用旁人去對付他們,自己就能鬧的烏煙瘴氣,將這個綿延百年的大秦豪族弄的四分五裂,一點點的耗光祖上傳下來的榮光。
不過比長安王氏要強上不少,至少沒弄個吵架滅門。
像如今孤零零立於長安的長安李氏,就有點危險了,沒有了奧援,它還能堅持多久呢?
趙石想起當年自己大婚時,長安五姓具至,雖然來的人沒有多少重要人物,但人全啊……
那時候,好像這些人都曾到自己面前恭賀新婚之喜。
還有人在旁邊給自己介紹,這是哪家哪家的子弟。
那一個個的豪門後裔,衣衫錦繡,舉止雍容,帶著淡淡的矜持,待人接物卻又溫和有禮,可謂是盡顯長安大族風範。
而今,長安五姓……嘿嘿,風流雲散,就算是倖存的長安李氏,也已光芒暗淡,多少看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