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必然個人、家庭、國家、社會、天下、十方世界都會有序。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有序,皆是“道法自然”的結果。
“樸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樸”者,道的非極性屬性也,指本來如是的狀態。佛家稱“樸”為真如。“樸散”,指“樸”失去了非極性的狀態,進入了極性的“器”世界(能量的世界和物質世界)。常言講:一本殊散。由“樸”(一)的非極性世界殊散為極性世界的萬事萬物,也就是從絕對的世界(資訊世界)墮入了相對的世界。“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處於極性的器世界,見相不迷惑,見相見性,不分成二相執著。所以聖人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被物轉,而能轉物。因能轉物,猶如物之“官長”(能主宰物)。“故大制不割”者,“樸”(道)可隨緣變現,但雖變現,“樸”體不變,這就是不變隨緣、隨緣而不變(大制不割)的道理。因大“道”(大制)稱體起用若鏡也,相用在變,鏡體不變,故稱“故大制不割”也。“道常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道”一相不可名也!“樸”喻“道”的非極性屬性,“小”喻“道”無所不成,鉅細皆是“道”之體現。“道”能成一切,而一切皆不能成“道”,故“天下莫能臣”。另外,“道”無私無慾,“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顯得謙下微小,亦稱為“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者,喻大“道”普周法界也、橫遍十方也、“左右”喻道處處皆充,無所不在。極性世界的萬事萬物無不借“道”而生,“道”無分別識心而辭拒。生物不辭,成物遂事,無己而不據有,養育萬物而無有主宰之意。因為“道”常無慾、無私、無己也。故“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不辭、不名有,不主宰,似顯卑小。但萬物無不歸於“道”,而不知其是主(因道一相,萬物皆道體也。一相無主無客,故不為主),故唯道唯大也(可名為大)。要領悟“道”的無主客、無私慾、無得失、無名利、無大小的非極性屬性。
正因為“道”無私無慾、無利害得失、無主客大小,才成其大。能向“道”的這些屬性發心,就叫發菩提心;能以“道”的這些絕對屬性為追求目標,必得道無疑,故為“能成其大”。
二、絕對與相對的統一
1、“道”與萬物的展現機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段話,極妙地說明了極性世界因緣生法的規律。極性世界的一切事物,皆以因緣和合而生,亦以因緣別離而滅。“道生一”,“道”是非極性狀態,周敦頤以無極表示。“道生一”,可對應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太極是隱極性的非極性態(太極態“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還未極化為顯極性;而“一生二”則極化為顯極性,成了陰陽二極的分判(稱為二儀);“二生三”,是指極性世界的任一事物要產生另一事物時,必須要經過陰陽二極的事物合二為一,形成兩極互互動感的“中和態”,才能進一步化生。這兩極互互動感的“中和態”,就稱為“三”;“三生萬物”,是指極性事物的演變生成,皆要以此“中和態”而生“萬物”。這在佛陀的教法稱為因緣生法。但佛陀又明確指出,因緣生法非第一義,“非因緣,非自然”。所以在相對真理來看,因緣生法千真萬確。但以究竟機制來看,應是前面講的現量機制。其實,直接就是道生一,道生二,道生三,道生萬物。
佛陀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是說“清淨本然”的實相本體(道),直接現出山河大地來。猶如鏡子直現鏡前物像,而不是先現這個人的頭,後現他的上身,再現他的下身,而是頓現全身,並無先後次序。再如電影放映,膠片上每一格圖案就是一個現量。從比量看來,連續放映則有先後次序,這適用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因緣法。但從機制原理上講,並非如此,而是一幅幅“現量”的連續表達過程。從因緣生法來看,是張飛騎馬跑上了當陽橋;但從機制現量來看,張飛不存在跑上當陽橋,而是直接現在當陽橋上。我們眼見的一切主客現象,皆於放映雷同,只不過是“螢幕”不同而已!電影影象在白布屏上顯現,而我們所見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眾生萬物皆在妙明真心上現,或謂在實相本體的大圓鏡(玄覽)上顯現(放映)。每個人的“軟體”就是我們的電影膠片,將早已拍攝好的膠片這一生來放,也就是說將一格格的膠片連續來展現,連續每一個“現量”,就成為我們天天日日、歲歲年年所見所聞的一切:晝夜的交替、月圓月虧的盈虛、日月的運轉、四季的更迭等等,都是一幅幅現量剎那剎那展現不